《孙子兵法》是中华文化土壤中生长出的一朵奇葩,无论是中国的军事家,还是世界各国的政商巨子,只要对其有所了解,无不惊叹该书的丰盈智慧与指导价值。这部影响深远的名著,是中华思维智慧在军事争战上的凝结,更是一部争胜宝典。
从多因相和中把握战争规律
传统和合思维中,有不同物质相掺和会生成新物质的观点。孙子把战争结果视为多种因素综合作用所生之物,在总结战争经验的基础上,归结了各种战争要素复杂掺和及其对战争结果的影响,锻造了在多因相和中把握胜败的战争理论。
《孙子兵法》首先在意念中确立战争结果的圆心,然后将战争要素看作围绕这个点而存在的三个层级的圆形系统,自内向外分别为军事条件、社会条件和自然条件。军事条件包括将帅能力、士卒素质和军需物资等;社会条件有国家实力、上下团结、人心向背及外交状况;自然条件指山川地理及时节气候等。不仅如此,它还充分考虑了战争耗时和征战距离等时空状况,顾及各种要素的消长变化及其显现程度,从而使这个多层级的系统成了一种立体存在物。在孙子看来,战争正是由其中许多要素的激荡作用,才生成了圆心上的结果。根据这一思路,全书深刻分析并揭示出诸多要素相和合的不同形式及其结果,展现了圆形系统各层要素与战争圆心的联系规律。
人是战争中当然的和合要素,而《孙子兵法》进一步把人视作各种和合要素的操作者及战争结果的承受者,因而表现了对人这一战争主体的极大关注。全书带着特定的价值判断论述战争,既揭示各要素与圆心的连接规律,又着力阐发人对这些规律的运用技巧。它把人的价值选择性、主观能动性和战术操作性凸显出来、结合起来,使这部兵法既是论述战争规律的理论著作,又是指导用兵布阵的军事技术著作。
《孙子兵法》在论证多因相和思想时还将古老的五行学说作为一种思想资源。如讲到“经之以五事”及为将五法,还提到进兵“五利”“将有五危”“火攻有五”“用间有五”“用兵五法(原则)”等,又用“五行无常胜”说明战争因素的优劣无常。五行思想加强了多层系统中不同要素的关联性,强化了兵法理论的综合性特征,成为全书认识事物关系和说明变易规律的一种重要方法。
在两端相依中探求制胜之道
《易经》开创了两端相依的思维方式,《孙子兵法》运用这一思维利器分析战争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创造了把思维智慧与军事争胜相结合的典范。
孙子从对三层系统中许多对立要素相互关系的分析入手,揭示了军事争胜的规律。其中军事条件涉及生死、存亡、利害、强弱、卑骄、众寡、攻守、巧拙、智愚、迂直、奇正、虚实、得失、怯勇、动静、行止、进退、分合、徐疾、静哗、饱饥、往返、屈伸、刚柔、聚散、劲疲、久速、形势、势节、周隙、全破等;社会条件中有道法、治乱、亲疏、内外、有无、主客、好恶、纵横、文武、贵贱、赏罚、镒铢、轻重等;自然条件则包括天地、高下、远近、险易、广狭、短长、前后、左右、寒暑、朝暮、昼夜、阴阳等等。全书借用两端思维捕捉和认识诸多相反的战争要素,对它们的相互关系做了透彻精到的分析,建构起了关于战争理论的一大奇观。
中华文化中的两端思维强调对立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和相互成就。孙子在论述敌我争胜时把两端相依的一面发挥得淋漓尽致。如粮草往往对争战构成制约,敌方间谍常对争胜形成威胁,孙子为此提出“因粮于敌”“因其敌间而用之”,要求消耗敌人粮草和利用敌人间谍,吸收对方的战争资源,将敌人的战争要素化作支持自我的力量。又如克敌制胜是战争的最终目的,而孙子则认为我方取胜依赖于敌方提供机会。他说:“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认为高明的指挥员首先要使自己不可战胜,取胜则依赖敌方提供战机;己方只能保证不被战胜,而夺取胜利取决于敌方。把战争最终目的的实现建立在对敌人一方的某种依赖上,这正是中华两端思维在战争论上的彻底贯彻。
打造以变为魂的争胜艺术
战争是复杂的动态系统,系统的要素处在争夺和流变中,战争的任何一方都不会固定于强弱的某一端,正是这种高度的流变才使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具有空间,才使战争的争胜成为可能。孙子以变易思维看待战争,论述战争规律,打造了以变为魂的争胜艺术。
首先是识变。孙子围绕“知己知彼”的根本原则提出了多种识敌技巧,如“半进半退者,诱也”“辞强而进驱者,退也”,并主张用“策之”“作之”等试探方式使敌人自我暴露,以期对微妙多变的战争实情做出识辨。
其次是应变。孙子提出了不同地理条件下的不同用兵方式;提出了避实击虚、以治待乱等不少作战手段;提出了“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等不同敌情下的应对策略,其出发点是要将瞬息万变的战场情势迅速转化为于己有利的条件。他还认为用兵布局应像传说中的常山之蛇,“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这正是兼有防御和进攻机能,具有灵活应变力的用兵战术。
最后是创变。根据“兵以诈立”的原则,孙子提出了“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等迷惑敌人的策略;“置之死地而后生”则是一种高超的“魔变”艺术。他以奇正之变说明这种变化的无穷,认为“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不仅指出了战争创变的一般策略,又留给战争指挥者无限的创变空间。中国现代战争史上的运动战,实质上正是以动创变,在运动中寻机歼敌的战术。
《孙子兵法》采用浑圆思维看待战争,它是一种极富综合性、灵活性和跨越性的有机战争观。西汉韩信就是善用《孙子兵法》的高手。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依据历史线索,艺术化地演绎出大小上百场军事争战,这些演绎受到兵法理论的规范和引导,反过来又成为演示《孙子兵法》的经典案例。
《孙子兵法》诞生距今已约2500年,它的基本思想对当今军事争战仍不失为重要的借鉴和指导。1991年第一次海湾战争中,防御方的萨达姆军队把大批飞机坦克隐藏在防空掩体中以避损失,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则利用空中优势实施猛烈打击。孙子云:“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战后有评论认为,这是两个不同重量级的对手相较量,但攻守双方都没有背离《孙子兵法》的预见和理论。美国总统里根曾说:“中国哲学家孙子主张不战而屈人之兵。真正成功的军队是这样一支军队:由于其力量、能力和忠诚,它将不是需要用来打仗的一般军队,因为谁都不敢向它挑衅。”日本企业家松下幸之助说:“《孙子兵法》乃是我成功之法宝。”国际政商界的评价是中肯的。
《孙子兵法》是中华思维智慧在军事争战中的集中演示,传统和合思维、系统思维、两端思维、综合思维、变易思维、人本思维及其能动思维在一个点上得到了充分调动与发挥,由此铸就了中外战争理论上的千古绝唱。《孙子兵法》对古今中外争胜活动的指导及其成功,证实了中华思维智慧的普遍适应性与巨大优势。
(作者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