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对秦孝公说:读书人啊,他的资本就是一张嘴巴,你把他的嘴巴封起来,不让他说话了,他就没饭吃了,没饭吃了,就听你的话了。今天的知识分子,除了拥有体制里面的相应专业职务职级薪酬,还有比如稿酬、专利、讲座、技术指导、项目经费等等,其前提是知识市场的建立。商鞅庄子时代,知识分子——士,靠什么养活自己?只能通过进入权力体系,在权力体系里分一杯羹。这一点商鞅做得最成功,在秦国高官厚禄,裂地封赏。此前的孔子、老子也不错,孟子做得最巧妙。
老子在周王朝的档案馆里当馆长,有一份薪水,还经常给贵族做婚丧嫁娶的司仪,这方面他是顶级专家,出场机会应该很多且出场费应该不低,最后出关而去肯定不是因为经济问题而是政治问题。孔子一生,做官时间不长,前后大约也就十三四年,尤其是后一次直接做到司法部长兼国务院总理助理,薪酬极高。即使后来一怒辞官,周游列国,他也天天跟诸侯国君打交道,这些人都有责任负责他的生活,简言之,负责他的生活,既是诸侯的责任,也是他们的荣幸。孔子的学生还有束修之供,学生中特别有钱的,还不光是交学费,而且有赞助之责,像子贡,大概就相当于孔子的取款机。
所以,孔子的生活很讲究。《论语》第十篇里面讲到他穿衣吃饭都一丝不苟,比如吃:“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沽酒市脯,不食……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饭食越精致越好,鱼肉越精细越好。饭食霉烂发臭,鱼烂肉腐,不吃。颜色变坏,不吃。气味不好,不吃。烹调不好,不吃。不按时,不吃。切割不方正的肉,不吃。没有调味的酱醋,不吃。买来的酒和肉干,不吃。自家祭肉留存不超过三天。过了三天,不吃!
孟子更好,在齐宣王那里做卿,住别墅,乘豪车,拿上大夫的薪水,还不用上班,不用填表,不用开会,不用申报项目。所以他有“万物皆备于我”的超级感觉。
但庄子不行,在那个士的黄金时代,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而他,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一人独居乡下,在僻处自说,那时既没有今天的演说市场,他也不对着诸侯的耳朵,他的言说,变成了真正的自言自语。于是,他几乎没有任何生活来源(为数不多的学生中大概也没有如子贡那样发达的)。
我们说过庄子的穷困:梁惠王见到的庄子是“衣大布而补之,正緳系履”——上身穿着打着补丁的麻布,脚上穿着草鞋,大概因为从宋国到魏国的长途跋涉,已经破烂不跟脚,只好用绳子捆在脚上。
而庄子的老乡曹商,却给我们描述了庄子的长相——那是长期营养不良者的典型面孔:“槁项黄馘”,脖子干枯,双耳黄瘦。想想庄子的智慧,想必脑袋很大,大脑袋薄耳圈,架在干枯的细脖子上,典型的老萝卜头啊!
我们也说过庄子并非没有机会,楚王就曾经派人来礼聘他,要把国家交给他来打理,但他拒绝了:他不相信这个世界上有目的单纯的赈拔穷士的诸侯,他看到了其中的负累、劬劳甚至死亡,当然,这还不是最重要的,这些东西商鞅、苏秦、张仪也能看得到,庄子是看到了他们看不到的东西,那就是保持一己自由和独立的可贵,自我生命的自我拥有,而不是为他人所用,这是庄子的哲学,也是庄子的生活。
顺便说一句,庄子穿着走到梁惠王宫殿中去的那双烂草鞋,是他自己编织的。不靠体制供养的庄子开办了一个家庭作坊,自己编草鞋为生,他也由此成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个体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