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多年前的江南到底是“荒蛮腹地”还是“文明古国”?那里到底曾经发生过什么?有着怎样的历史记忆?近日,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伯谦,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项目负责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赵辉等考古专家一行20余人,专程来到江西新干大洋洲商代大墓遗址,对江南发现如此发达的青铜文明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大洋洲商代大墓的发掘开启了一段南国记忆,对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意义非凡。
如今,与大洋洲商代大墓紧密相连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牛头城遗址正在有序发掘。大洋洲商代大墓如一把钥匙,缓缓开启着江南这块文明的宝地,吸引着世界各地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它、探究它。
石破天惊改写江南文明史
大洋洲商代大墓的发现,纯属一个意外。1989年9月20日,位于江西中部吉安地区新干县的千余名村民正在大洋洲镇程家村的沙丘取土,为维护赣江大堤而忙碌。
这里世世代代流传着一个无头无尾的故事:不知哪朝哪代,几个富商大贾或王公贵族,择冢葬此,并在沙洲中埋下了九缸十八瓮的金银财宝,每一座墓都有高耸的封土堆,所以很早以前这里就有好几个大土包,一个土包就像一把雨伞,后来只剩下三把半了,“三把半伞”的传说也便流传下来。
可当时谁也不曾将这个传说同眼前的沙丘联系起来。随着村民们继续取土,忽然“当”的一声在沙丘的中央砸出了一个洞,大家蜂拥而上,扒开一看,一件色泽斑驳的青铜圆腹鼎出现在人们面前。很快,程家沙丘发现“宝贝”的消息四下传开,各级文化部门相继赶到现场,并成立新干县大洋洲考古发掘队,进行抢救性发掘。
谁也没有想到,此次的发掘影响巨大,竟然出土了1300多件文物,其中青铜器475件,玉器754件,陶瓷器139件。青铜器尤为引人注目,其数量之大、造型之奇、纹饰之美、铸工之精,堪称江南商墓之冠,就是在全国也是罕见的。通高105厘米,重78.5公斤的大铜甗,为全国之最,有“甗王”之称;巨型大钺被专家誉为“中华钺王”;青铜犁铧,全国仅此一例;青铜豆,专家赞叹举世无双;青铜瓒,国内独一无二;提梁方卣,实属孤品;双尾铜虎,体型之大,堪称“虎之王者”,世所未见……四足铜甗、乳丁纹虎耳方鼎、伏鸟双尾虎和玉器神人兽面形玉饰、侧身羽人佩饰更是被评为“国宝”。
“这次发现的意义怎么评价都不过分。”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邹衡在现场看到众多文物后感叹道。事实证明,新干大洋洲商代大墓的发现,彻底改写了江南在商周时期还是“荒蛮腹地”的观点,将江南的文明史提前了1700多年。
墓主人之谜18年后渐清晰
新干大洋洲商代大墓自发现便震惊环宇,然而大墓的主人究竟是谁,生活在哪里,却迟迟没有答案。
从出土的青铜器和陶器来看,新干大墓所反映的文化不能简单地看作是中原商文化的传播,而是属于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青铜文化,同时也表明在3000多年以前,赣江流域确曾有一支与中原商周文明并行发展的土著青铜文明。也就是说,这里曾经有一个与中原殷商王朝并存发展的地域政权,而且是一个有相当规模、国力强盛、科学文化高度发达的国家。
那么,这个国在哪儿?在刚发现的几年里,许多学者认为大墓主人居住在大洋洲商代大墓往北20公里的樟树吴城。然而随着近年来对大洋洲往东南方向6公里的牛头城遗址调查和发掘的进一步深入,所有出土文物都证实这里是一个商朝时期的古都邑。它不仅有完整的城市构建,而且有自己的军队政权和文字符号,其城墙夯筑的技术比吴城先进,墙体也更加牢固。因此初步推断,大洋洲商墓的主人应生活在牛头城,而不是吴城。
李伯谦先生和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夏商周研究室主任许宏博士在对牛头城遗址出土的陶器群组合认真分析后发现,这里出土了与大洋洲商墓完全一致的棱座豆,而在吴城却未见到。再加上牛头城与大洋洲的空间距离更近等因素,专家们一致认为,大洋洲商代大墓的主人应该是生活在牛头城的高等级贵族。至此,关于墓主人身份的种种猜测逐渐清晰。
(本文图片摄影彭建新)(作者单位:新干县委宣传部)
知识卡片
甗,音同“演”,古代蒸煮用的炊具,上下两层,中间有箅子,类似今天蒸锅。
豆,古代盛食器,也是礼器的一种。
卣,音同“有”,古代盛酒的器具,一般椭圆口、深腹、圈足,有盖和提梁。
钺,音同“越”,古代兵器,比斧大,圆刃可砍劈,但更多用于礼仪。
瓒,音同“赞”,古代祭祀用的一种像勺子的玉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