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8月21日 星期四

    就业广场

    加强就业教育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

    郑岩 《 光明日报 》( 2014年08月21日   15 版)

        今年,大学毕业生人数达历史新高,笔者在高校负责学生工作,认为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必须呼唤重视大学的就业教育,实现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

        笔者发现,现在的在校大学生对未来就业形势缺乏理性的认识。在经历过高考艰辛的努力后,多数学生在进入大学后选择了个性、张扬、激情、自我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模糊了自己对所学专业的科学理解和定位,致使在毕业就业之际,没有真正准备好就业心态,不能有效地实现就业,从而造成了自己就业难的问题。因此,大学阶段应建立全程式就业教育模式,以进一步增强大学生实现就业、创业和职业转换能力。

        全程式就业教育基本内涵是什么?笔者认为,全程式就业教育必须突破传统、单一的就业工作模式,将入学、培养过程、毕业三个阶段衔接起来。必须坚持“全员参与、立足专业、个性培养、注重实效”的原则,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精神、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创新创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为核心,将就业教育与服务指导工作融入大学专业教育、通识教育和人才培养方案当中。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实施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促进计划,把未就业的纳入就业见习、技能培训等就业准备活动之中,对有特殊困难的实行全程就业服务。笔者关于全程式就业教育的主要设想是:

        将就业教育列入人才培养方案之中。要确保学生从入学的第一学期开始就接触就业教育和指导课程,提高学生对专业前景、就业形势的认识。要把就业教育与职业规划课程充分结合起来,把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纳入必修课程,正确引导学生逐步树立职业目标、职业精神和职业定位。同时,分学期、分阶段、分专业地调整学期课时数量。目前,很多高校只是把就业教育作为选修课程,当作教学的个别环节,或者在毕业学期才开设,教学效果低下。

        积极鼓励学生开展专业科研训练。建议依托专业开展课题式教学模式,在低年级建立专业课题制学习小组,专业教师作为课题指导教师全程参与。鼓励学生撰写专业论文、调研报告等,同时,学校要保障好专项基金用于支持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目前,每所高校都设立了学生科技创新基金,但由于受资金额度、项目名额等因素的限制,实际参与的学生人数有限,专业教师的积极性不高,因此,必须树立“全员参与、立足专业、个性培养、注重实效”的工作理念,实行奖励激励机制,对表现优异的,要突出个性化培养,因材施教,提高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理解、实践和驾驭能力。

        开设“专业+方向”的双专业、双学位教育模式。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跨学科、跨专业的学习,增强学生获取其他专业的学习能力和思维方式,提高自身实现就业的砝码。有的高校开设近30个优势专业,60%以上学生在毕业时能实现双专业、双学位,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同时,要鼓励学生利用好“第二课堂”,积极开展专业国际认证、行业资格培训和证书认证培训等。

        建立专业实践基地和学生实践团队。要积极拓宽企业信息渠道,增强学生实践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强化专业教学的技能培训与素质训练,建立一批长期的、稳定的、专业性较强的实践工作平台。聘请企业家担当学生实践团队的导师,提供长期的指导,如黑龙江大学与中兴通讯股份公司联合成立了中兴通讯NC学院,长期提供实习和就业岗位,成效显著。

        重点开展创业教育活动。加大开展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建设,通过设立创新人才实验班、创业实验班、孵化器等,积极为创业人才搭建平台,积极推动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定期组织校内外知名专家开展专业讲座、技能培训和信息咨询等活动,增强学生对实现创业的信息和勇气,培育创新创业精神。

        建立一支稳定的就业保障工作队伍。在校内成立就业服务工作学生志愿队伍,定期参与和组织校园招聘会、行业见面会和应聘、面试等工作,了解用人单位在实践环节中的用人标准和细节,加深学生对就业应聘环节的认识。同时,对实现就业的学生要建立跟踪式就业服务档案,通过辅导员、班级干部、同学、校友会等平台,全程关注毕业生的工作情况,将发展较好的校友平台积极引入到学校内,为即将就业的学生提供岗位。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