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8月20日 星期三

    保护生态环境 建设美丽中国

    采煤沉陷区治理:挽救的不仅仅是一座城市

    本报记者 庄电一 《 光明日报 》( 2014年08月20日   10 版)

        “这里的西瓜又沙又甜!”在宁夏惠农宏浩公司开发的瓜田里记者看到,栽植3年的枣树正茁壮成长,高的已有一米多了;而圆滚滚的西瓜在喝饱了滴灌的水之后,舒舒服服地躺在地上,成熟而饱满。不远处,来自内蒙古乌海的瓜商正在带人装运西瓜。公司总经理任红业亲自为客人操刀切瓜,指着眼前起伏不平的瓜地对记者说:“这里就是原来的沉陷区!”

        这里是沉陷区?如果不是有人提醒,记者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与地缝密布、房屋倾斜、乱石遍布、污水横流、让人提心吊胆的沉陷区会有什么联系。

        石嘴山市惠农区的沉陷区不止这一处,治理的当然也不止这一处。那里的沉陷区竟有43平方公里,其中严重沉陷的就超过了9平方公里。在这个地表裂缝达到140多条、最大沉陷深度超过了24米的地方,曾经居住着寝食难安的两万户人家。

        石嘴山市何以会形成这么大的沉陷区?

        曾被誉为“塞上煤城”的石嘴山市,是“一五时期”国家布局建设的十大煤炭基地之一。它因煤而兴,因煤而建,又因煤而困。50多年前,他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迅速崛起,发展成为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然而,在开采出5亿吨煤炭、创造出2000亿元工业产值、发出1500亿度电之后,资源也近乎枯竭,留给当地的是难以为继的产业和难以居住的沉陷区。

        宁夏各级党委、政府关心着居住在沉陷区的人们,积极为可持续发展寻找出路。随着沉陷区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治理的力度也越来越大。自治区国土资源厅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从2004年开始,宁夏在国土资源部等部门的支持下,投资近10亿元治理矿山地质环境,有14个县的60万人从中直接或间接受益,而石嘴山市惠农区的沉陷区治理只是这50个项目之一。

        在沉陷区新建的“惠民亭”前,记者见到了正在那里闲转的77岁老矿工程作忠。老人告诉记者,他是1960年从河南省来这里当煤矿工人的。这几十年里,他在沉陷区住过地窨子、废窑洞、睡过大通铺、自己也搭建过土坯房,8口之家一直住得很拥挤,不得不两地分居。那段日子给老人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一下雨,屋顶就漏水,院子就灌水,平时地下往上冒热气,熏得人很不舒服。随着地表下陷,住房的裂缝越来越大,砖头越露越长,弄得人天天睡觉也不安稳。直到2006年他们一家搬到政府规划建设的腾飞小区,才结束了这种担惊受怕的日子。因为有政府的补贴,他们家只掏了9万元,就住上了77.17平方米的新楼房。短短几年时间,这位无忧无虑的老人就带着老伴游遍了大半个中国。

        现在,惠农区的沉陷区已经治理了24平方公里,不仅栽植了400多万株树木,而且铺设了道路,修建了广场,变成了石嘴山市名副其实的后花园。原来谁都不愿意涉足的沉陷区,变成了环境优美、空气清新、令人流连忘返的地方。

        沉陷区的治理,腾出了大量可供开发的土地,为惠农区的工业拓展了发展空间。短短几年时间,这里就吸引了83家外地企业的24亿元投资,有12家企业还在优惠政策的感召下直接参与了沉陷区的治理。难怪有人说,沉陷区的治理,不仅挽救了一座资源枯竭的矿山,而且挽救了一座濒临困境的城市,造福了一方生活困难的百姓。(本报记者  庄电一)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