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自诞生以来,即与人的关系十分密切,并常常影响人的一生。文学本不是一件可以说清楚的事情,可人生却是实实在在的存在。有这样一些人,他们原本远离文学的圈子,却有着丰富的人生积淀并愿意将其诉诸笔端,读他们的文字,更像听他们倾诉:个性鲜明,语言朴实,但意蕴又极其深厚,常能于平凡之中见真谛。梁恩明就是这样一位一直与文学有着不解之缘,并愿意将文学与生活融为一体的作家。
不久前偶然读到他的著作《人生逆旅》,该书集结了作者曾经发表过的多篇散文、小说作品,时间跨度近30年。这期间作者事业的版图在不断扩张,但热爱文学的初心却从未改变。这19篇作品只是作者文学生涯此一阶段的部分代表作品,读过之后,一位作家近30年的心路历程跃然于纸上。没有生活的文字是肤浅的,没有文字的生活是枯燥的,如此看来,梁恩明是幸运的。那份执着与勤奋使他成为了一位真性情的作家,对于爱好文学的人来讲,这就是命运最大的眷顾。
真实,这一文学要素之首,一直是作者最大的追求。在这本集子中,《兄妹之间》记录了作者与四妹之间渐行渐远的无奈,那份无奈因为有了亲情的牵绊而更显真实;《再相逢》则展现了那段曾经荒诞的岁月造成的人性扭曲,作者批评的眼光虽然犀利却并不缺少人文关怀;《肖二娃》是作者儿时朋友们的集合体,他们和作者有着截然不同的人生:肖二娃们为那个改革的年代付出了代价最终却被边缘化,而作者在离家之后则打拼出了另一番天地……真实的东西才最触碰内心,“讲真话”难能可贵,梁恩明做到了。
思想,永远是文学的主旋律。《莫斯科郊外的老人》一文,不无凄凉地描写了一位当年参与反法西斯战争的红军老战士晚年的悲惨境遇,引人深思;《贝加尔湖》则充分展示了作者的内心世界,诗性的文字与鞭辟入里的思考早已超出了一位文学家的思索半径;《尤科长》作为官场小说,以戏谑的语调塑造了小公务员的形象,同样见微知著……真正深刻的思想不是一味说教,而是引导他人不断地思考,梁恩明也做到了。
“既然生活在这个时代,我就存在,哪怕我的存在是没有价值的,但感受不会太少,记录自己一点原汁原味的感受,也是一种乐趣。”作者在后记中如此评价自己的文学生活。
梁恩明的写作表明,在当今社会,我们需要通过读书,通过写作,不断地充实自己、完善自己,使自己远离喧嚣与浮躁,停下匆忙的脚步,安静下来去思考。只有这样,我们对待生活才会多一分理性的判断,多一分从容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