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8月17日 星期日

    岁月留痕

    吴冠英 《 光明日报 》( 2014年08月17日   11 版)
    后海(速写) 吴冠英
    梁实秋故居(速写) 吴冠英

        2012年底,我开了微博,操手是我太太,主要是在上面发些我设计、创作的作品,好与学生交流。同时,也借此敦促自己不要停下画画的手。后来我在微博上设了个小栏目叫“轻描淡写”,当然不是写,是画。

        画画算是我这一生从来不减的兴趣。1978年考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来到北京,那时老师要求我们课余时间要多画速写,我们就在没课时常跑到北京站、前门去画速写,因为那里人多,景有特色。我们学院位于建国门外的光华路,门口就有开往象来街的9路公交车,两块钱的学生月票,可随意坐车在全市转,而我去得最多的就是前门。我很喜欢在大栅栏一带画那些熙熙攘攘的行人和极具北京特色的街景,那里透着浓浓的北京味。记得在鲜鱼口街有家炒肝店,据说已有130多年历史了,当时也常在那里和周边的胡同画速写。有时错过了回学校吃饭的时间,偶尔也会到这家店买一碗炒肝、二两包子,算是挺奢侈了。可惜那时画的速写没有保留下来。经过几十年,前门一带变化很大,改造过的大栅栏整齐了,但少了原有的独特气息,也就没有画速写的冲动了。

        重穿胡同画速写,是今年的3月中旬。那天是周末,阳光极好,我和太太到后海转转,顺便带了速写本和一些马克笔。初春的北京,桃红、柳绿、灰墙和色彩缤纷的各式游人,构成了一幅北京特有的景象,我情不自禁地坐在后海边上画了起来。然后,我们又转到西边的柳荫街,在一条条胡同里走走画画。春日里明媚的阳光,透过树叶,投在胡同和院子里,呈现出大大小小不规则的光斑,微风吹拂着院里晾晒的衣被,好一幅宁静安详的生活图景,令我不由自主地用画笔记录下来。

        自此之后,每逢周末,阳光灿烂的日子,我和太太就会去穿胡同,从东单附近的史家胡同、干面胡同、内务部街,以及东四周边的胡同,慢慢而随意地走在胡同里,密密的槐树、浓浓的绿,坐在胡同边上或院子里,画着那些一二百年前的老宅。热了,渴了,就喝上一瓶老北京北冰洋汽水,顺便听小卖部的老大爷讲一段胡同旧事。许多老院落、老宅都已物是人非,多易其主,或成为了大杂院。东城的史家胡同算是修整得比较好的,一个个朱门大宅鳞次栉比。这个胡同前前后后居住过几十位名人,因此也是一个非常有故事的胡同。在内务部街,我还发现了梁实秋故居。走进院子里,看到房子的墙砖经年累月已明显风化,历史的气息扑面而来。我画下了院墙的一角。而在更多的大杂院里,能感受到浓浓的生活气息,里面居住着南腔北调的房客。有一次正逢中午时分,我们刚走进一个院子,就闻到了炒辣椒、炖肉、炸酱等味道,可谓五味杂陈。

        时光在变,不变的是那些老砖、老瓦、老树。在这些显得有些破败的院子中,我看到有几个灰旧的陶盘里栽种的茉莉和米兰,长得生机盎然,花朵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芳香。这里的点点滴滴,无不触动着我的视觉神经乃至心灵。我尝试用现代的马克笔绘画记录下我所见、所感的经年岁月的痕迹,细细品味着这些老北京胡同的遗韵。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