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8月15日 星期五

    新乡贤·新乡村

    大学生赵华反哺家乡连办三届“村晚”

    耿建扩 田潇 田红霞 《 光明日报 》( 2014年08月15日   04 版)

        赵华今年6月从石家庄学院毕业了,连续3年为乡亲办“村晚”的他决定和几个同学独立创业,开办一个集实业、互联网、品牌公关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司,将反哺家乡的形式向经济实体方向延伸。

        赵华虽然只有22岁,但在沧县甚至河北省已是小有名气的人,这是因为自2012年起,他就在家乡沧县赵码头村带领乡亲们办“村晚”,以身边人演身边事,丰富村民文化生活,促进乡风和谐。

        赵华在石家庄学院主修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是学校的文艺骨干。2011年寒假,看到村里的高跷队解散后,乡亲们春节期间缺乏文化娱乐活动,赵华萌生了为乡亲们办一场联欢会的念头。他的想法得到了村民赵国伟的支持,俩人聚在一起谋划了好几天,整台晚会从舞台设计到节目编排很快就成型了。赵国伟在乡里经营一家婚庆店,演出设备倒是齐全,但动员村民们上台表演成了难题。“刚开始村里人都害臊,不敢来报名。我俩打听到哪些村民能演、会演,就直接上门做工作,后来又在大喇叭里点名,并告诉乡亲们这是咱们自己的晚会,重在参与。”赵华说。

        这个方法还真起了作用。不管是被点名的还是没被点名的,乡亲们都来了不少。“演员”年纪最大的84岁,最小的才4岁,足有上百人。短短两天排练时间,大家的热情特别高。一些没有“演出”的村民也跑来帮忙,端来饺子,送上热水,还有人拿出自己的结婚礼服借给主持人赵华穿。

        2012年正月十五,赵码头村第一届“村晚”如期举办。整台晚会50个节目,有舞蹈、民俗表演、声乐,也有戏曲、小品、相声。邻里矛盾、计划生育等素材,都被搬上了舞台。

        第一届“村晚”的成功,给了赵华很大的信心,也让乡亲们有了一种期待。2013年春节,没等赵华发动,一些村民就已按捺不住了,正月十五,赵码头村第二届“村晚”再次上演。本村乡亲再加上附近村闻讯赶来的,足有两千名观众,外村开来的汽车更把村里的路堵了个严严实实。

        赵华说,在许多节目中,曲艺小品《老来难》格外受欢迎。小品讲述的是因儿女不孝导致父母老无所养,但小孙子的行动让儿媳妇幡然悔悟的故事。这个小品是由村民孙艳玲、赵金国、赵治友创作的,赵华和赵国伟进行了修改,使孝道主题更加鲜明。

        在节目编排中,赵华还注重挖掘、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如前村高跷队队员赵治友带来的创新版《车子会》。“车子会”是当地流传已久的民俗活动,表演道具是一种类似花轿样子的木质小车,由大鼓铜镲伴奏,如今已很少见。

        “村晚”举办3年,村民共演出节目150个,不重复的就有80多个。为什么“村晚”能得到乡亲们如此积极参与和热情拥护?赵华说,首先就在于接地气,“身边人演身边事”。其次是满足了乡亲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迫切需求。村民们将“村晚”现场围得水泄不通,看得如痴如醉,笑得前仰后合,让我们深深感受到老百姓对精神文化的那份渴求。赵码头村村委会主任赵福海对“村晚”赞不绝口:“春节正是农闲的时候,大家聚在一块排演节目,生活方式更健康,村民关系更融洽,乡情更浓厚,大家也更乐呵了。”(本报记者 耿建扩 本报通讯员 田 潇 田红霞)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