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问题永远牵动社会的敏感神经。近日,光明日报头版的一篇文章《最难的永远不是技术》在社交媒体上引起了广泛关注,作者陈旭岩医生娓娓道来几个从医生涯中的小故事,感人肺腑。这个“请医生说说心里话”的栏目,不仅打动了许多普通读者,而且也为医护人员——这个社会最应重视却无处发声的群体,开辟了一条表达自己心声的通道,赢得了各界赞誉。
医者仁心,医护人员作为悬壶济世、救死扶伤的特定职业群体,原本应该和教师一样,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然而,当下医疗界现状却难以令人乐观。各地医患纠纷频发,且呈现经常化、反复化、暴力化等特点,甚至还捧红了一类所谓“医闹”的职业。种种乱象,不禁让人们发出“明天谁来当医生”的疑问。
上述问题,从根本上说有两个原因。首先是我国医疗资源的严重不足,这从每天各大医院排队长龙中不难看出。资料显示,我国每年培养约60万医学专业毕业生,但因为各种原因只有约10万人穿起了白大褂。另外,财政对医疗卫生领域的投入还有待加强,按照世界银行的数据,一些发达国家的医疗服务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或超过10%,其中美国达到16%;一些发展中国家这一比重也达到6%~8%,而我国目前的比重尚不到5%。其次,我国的医疗体制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医疗体制改革仍待进一步推进。尤其是对于农村贫困人口和城市困难居民来说,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还很突出。这些制度性的压力,在具体案例上往往由医护人员所承担,从而造成医患冲突。
不可否认,目前我国医护人员业务水平、服务态度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在任何行业都不可避免。随着医院管理现代化和医护人员素质的提高,这些情况正在逐步改善。医患矛盾,受害最大的还是患者和社会秩序,伤害的是国民信心。表达才会理解,增信才能释疑。发表在《光明日报》上的医护人员诚恳的心灵表达,已经向社会展示了医生在尽力化解医患矛盾、缓和医患关系方面的努力,我们不应该让这些声音成为“孤独的呐喊”。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求含灵之苦……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医生是光辉的职业,当我们冷静地从全局视角反思医患关系时,应该自觉地少一份戾气,多一份平和;少一份冲动,多一份宽容;少一份怨艾,多一份敬意。因为,当一个医生感叹“最难的永远不是技术”的时候,她已经展现出强烈的使命意识和崇高的悲悯情怀。“医者仁心”当珍惜,让我们抛开成见,侧耳听一听医护人员的心里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