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8月13日 星期三

    让天堑变通途

    ——武警交通九支队官兵打通中条山隧道纪事

    作者:马祖胜 侯涛 《光明日报》( 2014年08月13日 11版)

        一座大山,阻断两座城;一条隧道,改写万年史。

     

        6月26日,是值得山西运城人民永远铭记的日子。全长9670米的山西运城市至河南灵宝市高速公路控制性工程——中条山隧道,在武警交通第九支队官兵1000多个日夜奋战下,顺利贯通。这条隧道的贯通,将连通晋、陕、豫三省公路网。

     

    在海拔1200米半山腰,开凿两个深300多米的通风竖井

     

        2010年5月,中条山北麓,伴随着大型机械的隆隆轰鸣声,承载着运城几代人期盼和梦想的中条山隧道正式开工建设。开工伊始,摆在建设者面前的是一道道难关——

     

        第一难是工地条件艰苦。隧道施工现场位于中条山北麓,无水无电无路,弃渣场地紧缺。特别是竖井施工现场,位于海拔1200米处的半山腰,施工便道穿越悬崖沟壑,陡峭崎岖,一到雨雪天气,车辆便无法通行,施工材料上不去,生活物资只能靠手提肩扛往山上运送。

     

        第二难是施工难度大。隧道洞身长,在深山峡谷中设计有两道通风竖井(1号竖井深319米,直径7.8米;2号竖井深396米,直径6.9米),遭遇渗水、溶洞等不良地质,施工难度极大。为了保证隧道掘进尺寸不偏离,项目部每季度对导线点进行一次复测。每测一次,测绘班战士要连续一周多时间背负20多公斤重的仪器翻越6座海拔1300多米的大山。

     

    每天节约用水500立方米,每月节省用电30万度

     

        面对安全、技术、质量、进度等方面的压力和问题,项目部党支部“一班人”坚持集体研究,科学决策,以敢打硬仗、勇打胜仗的信心和决心,努力破解面临的一道道难题。

     

        特长隧道施工中的通风问题是困扰施工的一大难题。当隧道掘进至1000米以上时,就会遇到通风困难、空气浑浊、视线模糊等问题,既影响施工安全、官兵健康,又制约工程进度。经过反复调查和试验,项目部将传统的送风方式变为巷道式通风,把左右洞连接成一个循环通风系统,并与喷淋降尘相结合,洞内空气质量明显改善,通风时间得以缩短,每月节省用电费30万度。

     

        为了降低施工成本及节能减排,项目部主任尤世雄组织人员设计建造了隧道施工用水循环系统,让岩体渗水和施工废水回流到蓄水池中,经过三级过滤后循环使用,每天节约用水近500立方米。仅此一项,可节约施工成本200万元。

     

    免费为村民运送石渣,每年给驻地群众带来近百万元收入

     

        项目部驻地史家坟村人多地少,群众生活比较贫困。部队进驻前,史家坟到解州镇只有一条土路,出行很不方便。项目部在2010年给村里提供价值近10万元的水泥、河沙、石子等材料,帮助村里修建了一条水泥路。

     

        为了帮助村民提高收入,项目部决定帮助史家坟村建一个碎石场。尤世雄将这个想法说给村干部和群众听。他说建碎石场投资不大,部队打隧道运出来的石渣是现成的原材料;附近有好几个工地,石子销路不用愁。村民们都觉得这是个好办法,于是自筹资金,把碎石场建了起来。这个碎石场每年能给史家坟村群众带来近百万元收入。

     

        “武警官兵视驻地为故乡,视群众为亲人。”村支书史根明说。2013年2月16日,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甘亭镇曲亭水库溃坝,导致4个村庄进水,1000多户群众受灾。项目部官兵紧急驰援,在没膝深的淤泥中连续奋战3昼夜,清理淤泥,抢运家电、木材、生活用品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