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8月07日 星期四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家学者典型

    星河深处的梦想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空间控制博士班组的故事

    作者:本报记者 邱玥 《光明日报》( 2014年08月07日 01版)

        2013年12月14日晚上9时,嫦娥三号着陆器带着巡视器“玉兔”,准确、安全地降落到月面。为中华儿女实现这“上九天揽月”梦想的,是一群平均年龄仅仅35岁的年轻人。他们有时仰望星空,但大多数时候更加脚踏实地;他们个个身怀绝技,但却甘于坐“冷板凳”……为实现千年来探月的梦想,他们探索了一年又一年。

     

        他们,就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空间控制博士班组。

     

    精益求精只为更进一步

     

        邢琰,嫦娥三号巡视器GNC分系统主任设计师,2004年博士研究生毕业后就加入了该团队,成为第一批从事研制嫦娥三号的人员,至今整整10年。

     

        对于控制系统而言,一个参数不对,就会导致整个方案失败。“最难的莫过于研制过程需要大量的技术验证,而如何准确地验证星上设备,需要尽可能地模拟月面环境,我们没有资料可以借鉴,只能边学边干。”邢琰说。为了精益求精,邢琰和她的团队不惜一遍又一遍进行参数优化,付出了很多精力,工作经常加班加点,夜里两三点回家也是家常便饭。

     

        为了模拟月面光照条件,需要大型光照模拟设备,他们花了近两年的时间,自创了模拟太阳光的途径,这种模拟途径在世界上也是首创,是否可行还是个未知数。风险与机遇并存,当初做这个决定时,邢琰没有犹豫,因为她和她的团队经过大量的论证,对这项新技术充满信心。顶住各方的质疑,果断确定了实验方案,当这个设备建成,模拟条件非常理想时,同事们都感慨,幸亏有这么一位果敢的负责人。

     

    甘坐技术“冷板凳”

     

        王鹏基博士所在的嫦娥三号着陆器控制方案的5人设计小组,2003年组建之初,平均年龄只有28岁,没有多少型号研制的经验,却挑起了重大的担子。作为着陆器控制方案设计者,他和他的团队有两个任务需要完成,一个是如何落,一个是落在哪儿。

     

        “当时世界上只有俄罗斯、美国掌握落月技术。我们要确保首发成功,就必须要有新思维,从技术层面一一攻克难题。”王鹏基虽然对于研制成功抱有信心,但超过70%的新技术占比的全新方案还是着实令他捏着一把汗。2003年,王鹏基和同事们开始了预研,在一切都是未知的情况下,王鹏基默默无闻地埋头一干就是9年,真真切切坐了几年技术“冷板凳”。

     

        王鹏基感叹,一代一代的传承,让每个年轻的航天人感到,如果不深钻技术,就没有发言权。“所谓的坐‘冷板凳’,指的是深钻技术,以技术见长,这是我们的文化。”他说。

     

    这里是人才成长的沃土

     

        张军,班组副组长,博士研究生毕业后,参与载人航天二期工程,历经神舟八号、九号、十号及天宫一号空间交会对接。现在已成为三期工程中的主力。“国际上封锁技术,文献没有细节答案,核心技术不仅听不到也看不到,有钱也买不到,只能自己干”。

     

        “曾经有一位俄罗斯老专家惊异于我们这么年轻。说实话,听到这话当时心里感觉很复杂。中国航天这些年的发展,促使我们这批年轻人必须站出来挑这个担子;而再过10年、20年,中国航天可能是世界上最强的,因为我们还可以再干30年都没有问题。年轻人,是中国航天最大的优势。”张军难掩心中的自豪。

     

        “我们的队伍平均比国外年轻10岁,这是因为这几年国家对航天基础设施需求比较旺盛,我们这些人赶上了国家航天技术大发展的好时候。”博士班组女博士代表马艳红坦言。

     

        “我们现在已经飞出地球了,现在要从月球出发,进军太空,面向深空探测。”邢琰说。他们将目光投向了更加遥远神秘的外太空,那里,寄放着他们不懈奋斗的无悔青春。(本报记者 邱玥)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