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8月07日 星期四

    全面深化改革进行时·焦点话题

    精准扶贫要过几道坎

    作者:本报记者 李慧 吕慎 《光明日报》( 2014年08月07日 13版)
    2011-2020中国扶贫攻坚主战场

        日前,全国扶贫办主任座谈会透露:目前省、市、县三级共派出了以扶贫工作为主要任务的工作队超过10万个,驻村帮扶干部40万人。这体现了当前我国精准扶贫的新进展。

     

        长期以来,我国扶贫开发存在贫困人口底数不清、情况不明、针对性不强等问题,为此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行精准扶贫,确保扶贫到村到户”。这传递出怎样的扶贫新思路?

     

    从模糊到清晰扶贫对象要找准

     

        在贵州铜仁凯德街道办事处黑岩村,记者见到了扶贫驻村工作组组长龙文勇,这位来自江口县党史办的干部已经在黑岩村工作了近五个月时间。五个月里,龙文勇和其他4位驻村工作队员一起,一村一户走访,了解村民的家庭经济情况,和村委会干部一起完成贫困户的建档立卡工作。

     

        龙文勇告诉记者,村里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将贫困户的评选政策宣传到每家每户,通过村支“两委”、村民党员代表会,“两会”审议,最后选出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并为他们建档立卡,实现统一管理。

     

        实施精准扶贫,首先要摸清贫困人口数量。目前,摸清贫困人口数量的建档立卡工作,同时在全国其他贫困县有序推进,这被称为今年扶贫工作的“第一战役”。

     

        建档立卡开始前,各地确定贫困人口的实际做法,多是政府机构根据扶贫资金规模和县域统计数据,测算确定具体村庄贫困农户的数量,再由该村遴选出贫困户。“这种方法不能做到应扶尽扶,一些真正的贫困户没被选出来。”华中师范大学减贫与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陆汉文说。

     

        为科学客观地选出真正的贫困人口,一些地方已经开展了为贫困户建档立卡的工作,通过发扬基层民主,透明程序,保证了贫困户认定的相对公平公开。

     

        黑岩村村民杨顺德介绍,在贫困户认定中,农户可自己申请,通过民主评议和公示对贫困人口摸底,之后还要经过乡镇和县里重新审核,最终确定贫困户。

     

        杨顺德也是建档立卡的受益者。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他承包到土地并拿到了信用社的贷款,种了10亩葡萄,3年后,种下的葡萄每年能为他带来三万多元的收益,这让杨顺德充满期待。

     

        “建档立卡工作时间短、任务重,对驻村工作队要求很高。而且,调查贫困户的致贫原因、了解家庭收入、对他们的信息进行动态化管理难度很大。”谈到建档立卡面临的困难和挑战,龙文勇这样说。

     

        “未来扶贫政策的落实都要建立在建档立卡数据的基础上,因此必须要准确。”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表示,以前建一次卡只能产生一次性数据,现在要建活的,每年年底更新,每年都有新数据,便于监测和指导。

     

        专家指出,在贫困人口认定上,各地要适度控制规模,未来不应把贫困人口的规模作为分配资金的主要依据。各地不要把精力用在把贫困人口规模增大,而是要用在精准识别和精准帮扶上,用在提高减贫成效上。

     

    从“漫灌”到“滴灌”:扶贫方式要创新

     

        在贵州铜仁江口县,工作人员介绍的扶贫信息系统吸引了记者的目光。这个信息系统收录了江口县所有村寨的贫困人口年龄、收入、家庭成员等基本情况,让人对贫困户的所有基本信息一目了然。

     

        “特别是,我们还制作了每个村子的村情地图,通过这一幅幅地图,你可以清晰地了解到每个贫困户在村中的位置,对开展针对性帮扶很有帮助。”工作人员介绍说,同时,哪些村子有哪些特色产业,适合开发什么产业也在这一信息系统中通过不同颜色标注出来,这也大大提高了扶贫的精准性。

     

        “过去不少扶贫项目粗放‘漫灌’,只输血不造血,针对性不强。未来扶贫中还是要提高准确性,资金要瞄准扶贫对象,让扶贫方式从‘漫灌’变为‘滴灌’。”陆汉文说。

     

        陆汉文指出,创新扶贫方式首先要建立科学完善的扶贫机制,因地制宜地对帮扶村进行“造血扶贫”,此外还要发挥金融扶贫作用,要在普惠金融的基础上,完善针对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特惠政策,探讨建立免担保、免抵押的扶贫小额信用贷款制度,提高贫困人口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当前,我国把连片特困地区作为扶贫攻坚主战场,通过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反贫困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汪三贵坦言,不少地方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突击式短期行为,重输血轻造血比较普遍。

     

        “很多贫困户需要多方面和长期的扶持才能稳定脱贫,除了增收项目,还需要改善贫困户健康和子女受教育状况,提高劳动能力。”汪三贵说,扶贫一定要长短结合,增收和能力培养结合,输血和造血结合,突击式扶贫是不可能成功的。

     

        为此,专家建议,要在现行的普惠性扶贫政策基础上探索更多专门针对穷人的特惠政策,只有这样才能扶到真贫,减贫也才能提高成效。

     

        汪三贵指出,在政府扶贫和定点扶贫的基础上,还要探索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的多种形式,提倡和推动民营经济、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参与扶贫,构建大扶贫格局。

     

        刘永富则表示,在扶贫中还要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扶贫事权。涉及区域发展的一些大的政策,如跨区域的高速路、铁路、水利等重大工程项目由中央组织。地方则要统筹扶贫资源,整合力量和资金,实施精准扶贫到村到户,把政策落实到每一个贫困家庭、每一个贫困人口。

     

    从“和风细雨”到“严格问责”:考核退出机制要完善

     

        日前,国务院扶贫办发布消息称,2013年审计扶贫资金已经全部整改到位,资金全部收回,共处理和批评相关责任人143人,经济处罚企业、通报批评单位12个。对闲置一年以上的2.27亿元资金,已通过调整项目等措施落实到位。

     

        2013年4—5月,国家审计署对广西、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6省区19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0—2012年财政扶贫资金分配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了审计,查出违法违规问题金额2.34亿元。

     

        此次扶贫资金的审计再次暴露出扶贫资金管理和使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也再次表明建立完善扶贫工作的考核约束退出机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在实际工作中,贫困地区干部对上大项目大工程的积极性很高,而对精准识别扶贫对象,分析致贫原因,摸清帮扶需求等具体的工作则没有足够重视,这种“抓大放小”的问题在很多贫困县十分常见。

     

        “究其原因,就是贫困县的考核机制和导向依然存在不合理之处,需要改革创新贫困县考核机制,”汪三贵指出,应逐步降低经济总量的硬性考核指标,把考核重点更多地放在减贫数量、贫困人口收入增幅、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改善情况上来。

     

        专家建议,未来还应逐步建立以考核结果为导向的激励和问责机制。根据考核和评估结果改进和完善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实现精准扶贫、阳光扶贫、廉洁扶贫。

     

        而在众多扶贫县中,“一边享受贫困县支持政策、一边过着富裕县日子的现象”并不少见。

     

        “约束就是紧箍咒,贫困县该干什么,必须干好什么,不能干什么,要有几条框框,建立约束机制,不能只有和风细雨,不能随心所欲。”刘永富表示,未来贫困县要建立退出机制,下一步国务院扶贫办将会同有关部门研究探索建立完善扶贫工作的考核、约束、退出三大机制,引导贫困地区党政领导干部将主要精力放到扶贫开发上来。

     

        此外,国务院扶贫办目前正在配合财政部研究改革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机制的相关文件,指导各地按照精确瞄准、突出重点、权责匹配、公开透明的原则,改革创新、健全制度、严格问责,把扶贫资金打造成一条任何部门、任何单位、任何人都不允许触碰的“高压线”。(本报记者 李慧 吕慎)

     

    链接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政策要点有:

     

        ●通过对贫困户和贫困村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实现扶贫到村到户。

     

        ●制定《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方案》,2014年10月底前完成建档立卡工作,联网运行,每年更新。

     

        ●建立干部驻村工作制度,做到每个贫困村都有驻村帮扶工作队,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杨亮整理)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