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国际易道研究院院长马宝善先生多年潜心于易学研究,著作甚丰,以我所知见,先后问世的有《易道书法》《易道收藏》《易道爻说》《易道卦说》《易道太极说》《易道象数逻辑》和《易道·德行说》等,业已构成严整的“易道”系列,在学术界有显著影响。最近马宝善先生又撰成《易道宇宙观——中华古老的象数逻辑》一书,就其“易道”系统学说作了进一步的理论综括和提高,可以说是一次阶段性的总结。这部新著即将出版,同时还备有英文译本。承马先生不弃,示以全稿,并再三要我为之写一小序,但我虽系哲学专业出身,于易学所知尚浅,实在不足以言“易道”,对此颇感惶恐。固辞不获,只能将我绎读马先生各种专著所得感想归纳几点,作为对这部《易道宇宙观——中华古老的象数逻辑》的推荐,亦借以表达我长期间对马宝善先生治学精神的钦佩。
现在大家都认识到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传承与发展民族传统文化,必须溯其始源,探其根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学术内涵,即所谓国学。国学的范围也很宽广,不过从历史角度来说,就是我近几年反复在讲的:“国学的主流是儒学,儒学的核心是经学。”这里我想再加上一句:“经学的冠冕是易学。”
《易经》是群经之首。《汉书·艺文志》相当后世经部的《六艺略》,便是把《易》排在最前面的。此后不管是讲“五经”“九经”还是“十三经”,都一定首先是《易》。为什么是这样呢?这是由于《易》这一经直接关系到学术文化最根本的问题。2012年,马宝善先生在“第三届中国国际易道论坛”上做主旨发言,强调“我们的易道研究是从文化大树的根说起”,正是这个意思。
马宝善先生的易学研究,开宗明义的第一个特色是明确界说了学说的哲学属性。他坚定地宣布他说的“易道”概念就是《易经》哲学。针对社会上(甚至部分学术界)将“易”理解为算命风水,把“道”附会成道教法术,他提出应该拨乱反正、以正视听,要求对《易经》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这一点,马宝善先生不仅大声疾呼,也是贯穿在其全部著作中的红线。
易学是讲哲学,那么《易经》哲学的重点究竟何在?《易学哲学史》的作者朱伯昆先生曾指出是宇宙观和本体论,并且说:“哲学中的宇宙观和本体论,虽然是一古老的问题,但其影响甚远,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理论思维发展的水平及其倾向。”由此可见,“易道”对宇宙观的探求,正是《易经》哲学中的关键。
“易道”是一哲学系统,马宝善先生的这个系统,实质上是建立了他称之为“象数逻辑”的理论体系。“象”与“数”都是易学的最基本范畴,如《系辞》云:“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观宇宙之象而知作为其本来规律之数,于是有由自然数组成的数的逻辑结构,“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系辞》还说:“通其变遂成天下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非天下之至变,其孰能与于此?”象数实为宇宙天地所本有,“易道”则是对象数的认识和阐发,因而说:“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
历代易学,大体可分象数、义理、考据三派。汉代易学家侈谈象数,终致冗杂繁琐,为王弼以下义理一派学者所讥评。义理派至宋明而达极盛,但实际不能全弃象数,陈抟、邵雍的“图书”之学何尝不是象数的延续?清代考据学风大兴,然而在易学方面收效有限。直到现代,如李镜池先生《周易探源》等著作,专偏考据,然而易学的哲学属性也即几乎消失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乃是《易经》本来就不能离开象数。
马宝善先生主张“象数逻辑”,不过依我体会,他绝非局限于象数派的学理范围。相反的,他强调要“综合各路高人研究成果,综合分析,以逻辑的思维方式,取其精华,弃其偏见,融会贯通”,做到“全方位立体地研究《易经》哲学”(2013年在“第四届中国国际易道论坛”上的致辞)。这种包容博大的精神,是“易道”哲学的又一特色。
如果我们参照过去历代易学的学说发展来观察,马宝善先生的“易道”体系还有若干独到的特色,这里我想只谈两点。
一点是重新诠释了易学的始源和发展。
上面提到的《汉书·艺文志》说:“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这代表了汉儒对《易经》的评价。“三圣”是伏羲、文王、孔子,“三古”则是伏羲为上古,文王为中古,孔子为下古,其说本于《系辞》而有所演绎。
《系辞》记述伏羲氏“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伏羲是中国上古时期的历史传说人物,据晋代皇甫谧《帝王世纪》,伏羲氏之后尚有女娲氏、大庭氏等十五世,都传袭伏羲氏的名号,因此伏羲氏可以视为我国原始先民的代表。马宝善先生指出,“宇宙万物阴阳两属性的发现,是伏羲氏的伟大智慧”,由之创建了八卦的符号系统,逐步演变为“具有严密象数逻辑的符号体系”。“易道”讲的《易经》的真正实体,乃是这一符号体系,而系于这一体系的卦爻辞,则是对这一体系的解释。“易道”诸书的论述即从这一论断开始扩充推衍。
应当说明,这样的论断并不是对文王、孔子在易学中的地位有所贬低。周文王在商周易代之际身罹忧患,从而精研易理,自近年一系列考古学、古文字学的研究成果看,是相当可信的。马宝善先生在他的书中讲明,传世的文王后天八卦图,贯彻了“乾坤六子”之说,“是易学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显示天道、地道与人道,状态不同,殊途同归”。形成于周初的卦爻辞,以及出自孔氏的易传“十翼”,都被肯定为对易学的重大发展。
关于孔子在易学发展中的作用,在这里我试作一些补充。孔子晚年好《易》,明见典籍,“十翼”是孔子所作,也确载于《史记》等书。1973年底于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周易》经传,里面有一篇题名为《要》,记录了孔子和弟子子贡的对话,我曾有小文介绍讨论。子贡看见孔子喜好《易经》,甚至到了“居则在席,行则在橐”的程度,怀疑孔子怎么会这样看重一部占筮的书。孔子回答,他对《易》的看法是与专事占筮的“史巫”完全不同的,不是为了占问,而是要看其中的“古之遗言”。这表明孔子已经把学问的易和算卦的易区分开来,可以说是易学的正式创始者。“人更三圣,世历三古”之说,于此也可得到印证。
“易道”体系特色的另一点,是突出肯定了老子与易学的关系。
读者掀开《易道宇宙观——中华古老的象数逻辑》这部书,在扉页上便可读到两句引文。一句是老子《道德经》所云:“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又一句是孔子《系辞》:“易与天地准。”论易学何以引及老子?可能有读者怀有疑问。
马先生在第三届中国国际易道论坛上的主旨发言,曾专门讲到这个问题。他重点对比了老子的道和孔子的道,特别是《道德经》和《系辞》。老子为周柱下史,相当“国家图书馆馆长”,不可能不知易,不研易。看《道德经》的内容,“老子把阴阳观念发挥得淋漓尽致,……可以说老子把阴阳观念深入到了思想领域、学术领域、实际生活领域,进入社会应用领域”。特别是孔子只讲太极,老子则提出有生于无,即无极的观念,这在易学的发展上,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关于易学与儒道两家的关系,前人不是没有意识到,近年还有人认为《易传》是归于道家的,可是其所论都没有马宝善先生这样直截透彻。
宋儒诗云:“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冯友兰先生曾以之来讲哲学。哲学的理论思维,是无穷尽的。相信马宝善先生还会有更多更新的著述,使其“易道”研究更加深入,更加完满。
本文系作者为新近出版的《易道宇宙观——中华古老的象数逻辑》(马宝善著,人民日报出版社,2014年7月第一版)一书所作的序。标题为编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