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炫富”开始,自“耀赌”终结,喧嚣一时的郭美美事件似乎画上了一个句号。然而,在整个事件近3年的发酵期内,我们需要总结的还有很多,会不会有另一个比郭美美更加丑恶的形象来袭?谁又能确保自己不会成为下一个被黑的红十字会?当遭遇比台风“麦德姆”更加猛烈的互联网风暴肆虐时,我们每一个网民又该做些什么?
在揭露的同时,更需要恰当引导
在舆论一致声讨郭美美及其幕后势力的今天,受众会得到哪些有效信息?首先,毫无疑问是中国红十字会沉冤得雪;其次,是对这一蹊跷社会事件的啧啧称奇和津津乐道。显然,这两点并不足够。
现在,在各大网站的新闻评论中依然可以看到网友这样的跟帖,“看来,财不外露小心行事才是硬道理”“这倒霉孩子,要是及时收手就不会惹这么大的祸了”“不管怎么说,那些名牌还是让人心动”“求包养,懂得低调做人,保证不牵扯干爹”……当这样的跟帖回复达到一定比例时,就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如果仍有一定数量的人对郭美美事件的理解仅停留在今后行事更需“小心谨慎”,显然没有达到预警的效果。
我们常说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要传递正能量,可当一个个含辛茹苦的正面典型案例推出时,网上也充斥着刺眼的奢侈品和炫富照片。不能单纯指责公众的浅薄与虚荣,或许我们的主流媒体和公益组织,在无情抨击郭美美炫富案例的同时,也应该多些勤劳致富的典范、多些回馈社会的心得。毕竟,公众需要更加鲜活的成功案例来做正面引导,并非一味地靠煽情画面和悔恨泪水来换取同情心与正义感,由此才能更加顺畅地引导人们从善如流。
自媒体时代,人人都需要遵守新闻准则
自媒体时代,信息海量喷涌,鱼龙混杂、泥沙俱下是必然的,媒体的定义已被网络改变。在“人人都有麦克风”已是既定事实的今天,郭美美只用黑色的3天,就险些毁掉了红十字会的一百年。如此写实的案例不得不提醒我们每一个人,在遭遇下一个互联网风暴时,我们要做些什么?依然是不问青红皂白地随手转发吗?
本报曾在2013年8月26日头版刊登报道《还有多少“郭美美”式的误伤没被揭露》,文章指出“谣言如不能止于智者,就让它止于法律”。时隔一年,郭美美案件已水落石出,判断郭美美今天的境遇不需要预见性,仅凭经验已足够。“炫富”并不违法,但“耀赌”则不能不查,不仅要查,而且要彻查,于是又查出郭美美涉嫌性交易的罪行。正所谓“拔出萝卜带出泥”,王某等所谓的幕后干爹大鳄等,不仅没法将郭美美捞出去,而且自己也将面临刑事拘留,只留下一句“郭美美是我一生噩梦”的悔恨之言。
我们不无遗憾地看到,谣言在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上的传播速度之快令人咂舌,许多人来不及分辨事情的真伪,便忙不迭地将信息第一时间传递给他人。有的“大V”们更是别有用心,在谣言前面加上“求辟谣”“求证”等方式,故意扩散谣言。遏制网络谣言快速传播,是一个社会话题,对于广大网友而言,我们不能做谣言的制造者,也不该是谣言的传递者。
保持理智与清醒,坚持独立分析与思考至关重要。互联网上的每一个人,都应当自觉遵守新闻准则,远离这些恶俗的炒作。
社会诚信体系重建,需要拿出刮骨疗伤的勇气
一段时间以来,对于网络而言,郭美美只是一个消费符号;对于公众而言,红十字会则成了消遣对象。社会诚信体系的“红与黑”,皆在人们一念之间,这显然与我们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相悖。今天,郭美美虽然为她的“丑”付出代价,但由她所代言的干爹包养、网络炫富、问题慈善、千金豪赌、性交易这些关键词,归根结底都是社会诚信问题,人们不知道该相信什么、不知道该相信谁,以至于在郭美美案件中迷失了三年之久。
在由光明日报社、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伦理学会共同主办的“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第一讲中,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第一副院长叶小文就曾谈道:“中国曾是最守诚信的国家,可是这样一个有着悠久诚信传统的民族,在发展市场经济中却遇到了诚信缺失症的难题。”
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曾经说过:“有两样东西一直让我心醉神迷,那就是头顶的星空和内心的秩序。”在倡导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内心的秩序又是什么?不妨听听叶小文的见解:“内心秩序就是要倡导爱国守法敬业诚信,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和行为规范,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对于发展市场经济中社会上出现的道德沦丧、信任缺失、腐败浪费等现象,我们是时候要拿出对症下猛药、刮骨疗毒伤的勇气了。”(本报记者 高 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