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近日赴长沙采访,深为中国铁建重工集团的创新实力所震撼。这家企业依托由首席专家、首席研究员领衔的600余人的专业团队,与中南大学、浙江大学、天津大学、西南交大等高校的合作机制,集团研究设计总院下辖的9个分院、3个实验室的研究机构,以及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协作研发中心等协同平台,以自主创新为动力,以科技人才为支撑,实现了从制造到制造服务的华丽转身。
由制造向制造服务转型
前身是铁道兵的中国铁建素以敢为人先的传统著称。兵改工30年来,先后获得505项国家级奖项,发展规模井喷式增长841倍,如今海外市场拓展到71个国家和地区,拥有500多个在建海外项目,合同总额超过500亿美元。隶属于中国铁建的铁建重工集团,主要研制生产轨道和地下工程装备,技术知识密集,是继承与创新的佼佼者。
“长期以来,中国制造业缺少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国内盾构机市场也被少数国家垄断,售价一般都在1.5亿元左右,利润达40%以上。订货得提前两年,更换刀片和零部件要等3个月,要价高得离谱。”中国铁建重工集团董事长、总经理刘飞香告诉记者。
2008年8月,中国铁建决心与国际品牌一决高下,投资7亿元实施隧道施工重型装备项目,铁建重工应运而生。短短6年,铁建重工成为国内最大的盾构产业基地,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盾构成套设备占据国产品牌半壁江山,多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填补了国内外空白。
这些年,铁建重工面临由制造向制造服务的转型。支持转型的,是持续的创新。在长沙地铁盾构机的招标中,铁建重工以每台盾构机比国外同类产品便宜约500万元的价格和专业的售后服务方案,击败包括德国海瑞克、日本小松在内的10来家对手。根据盾构机要穿越湘江水下复杂地层的特殊要求,铁建重工在设计时,就为施工方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有效化解了作业风险。去年4月,盾构机安全穿越长沙地铁建设中风险最高的首条过江隧道——湘江隧道,顺利建成全国唯一位于大江中央的地铁车站,开创了城市地铁建设的先河。
以人才支撑创新
当年中国铁建重工集团开始研制盾构机时,还找不到一个懂行的人。中国铁建重工董事长、总经理、总机械师刘飞香派副总经理刘华军从湖南长沙跑到河南新乡,把33岁的程永亮挖了过来。
小程大学本科学历,但已在盾构领域崭露头角。求贤若渴的铁建重工集团给了程永亮企业最高的工资待遇。借助这个舞台,程永亮参与了国家863计划和国家支撑计划的攻关项目,在世界盾构领域最高峰起舞。几年间,想挖他的企业遍布国内外,出价都超过了百万元。而已经成为集团副总经理的程永亮说:“快乐不在于占有,在于追求的过程。重工集团开放的创新环境,才是我成长最肥沃的土地。”铁建重工党委书记宋占波笑着说:“目前国内盾构界最顶尖的人才,几乎都已成为重工集团的员工。”
与同行企业相比,铁建重工的收入不高,可他们把最高的薪酬给了科研人员。所有引进的博士生,在进厂时都会收到一套住房,只要干满10年,产权就归个人所有。
“铁建重工成立以来,累计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16项,申请专利近300件,获得专利授权160件,其中发明专利占比30%以上。”中国铁建副总裁夏国斌说。(本报记者 王小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