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8月04日 星期一

    论书杂谭

    藏书票诉说的历史

    子安 《 光明日报 》( 2014年08月04日   15 版)
    蚀刻版画(1913年) 亚历杭德罗·德·力克尔(1856—1921)作

        藏书票是艺术家和收藏家讨论艺术设计的互动平台,它不仅是一门艺术,同样也是艺术家与票主间完美的智慧结晶。藏书票诉说的是多元的历史,有的是藏书史,有的是艺术史,有的是名人雅士的豪情往事,有的不过是小人物的闲情旧事,正因为这些私密元素的存在,使鉴赏者能从中洞察到藏书票渗透的岁月痕迹和艺术价值。大英博物馆将馆藏的书票精选编成的这本《藏书票的故事》一书,是一本“老少皆宜”的贴身读本,随手拿来即可阅览方寸间大家、小品的经典之作。

        在15世纪,书籍都是在修道院或寺庙里由僧侣手抄的原稿。图书馆的建立是在古登堡发明活字印刷机之后,由于工程造价昂贵,一座图书馆同样是显示自身价值和实力的最好体现。当时,重要的手稿上都会贴有纹章式藏书票作为标记以防被盗。中世纪以来牧师、僧侣、神父、教主都是藏书票的拥有者,他们私人的宗教书籍和大量教会的馆藏书籍需要书票标号记录,从而代替早先的铁锁、链条,藏书票也自此开始在这一领域流传。藏书的主人都希望把自己名字标注在藏书上,以此炫耀。因此,一枚藏书票制版可以印制出多枚复品。德国是藏书票的发源地,有着版画鼻祖之称的丢勒是最先开始制作藏书票的艺术家之一。德国和瑞士的版画家在本国开创了藏书票制作的先河,自16世纪起他们先进的技术理念逐渐普及到了欧洲各地。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藏书票迎来了属于自己的黄金年代。对于很多忠实的藏书家和历史学家来说把藏书票从书中揭下据为己有简直就是一种犯罪。这也是学者和普通收藏家的区别。但是,在那个时候很多不为人知的书被处理掉并加工成纸张再利用,大量粘贴在书里的藏书票被细心的藏家收集整理。今天,他们中的大部分都陈列在大型图书馆和博物馆中。若将藏书票置于近一百多年的历史长河里,大英博物馆与德国的古登堡博物馆是被公认的“藏书票殿堂”。两家博物馆的书票馆藏数量均超过了6位数字。同样,他们也是世界上唯一珍藏德国版画鼻祖丢勒制作的原版藏书票作品的艺术机构。

        这本大英博物馆于2011年出版的图册收录了几百年来欧美各国、各个历史时期的近百枚馆藏书票。其中当然少不了镇馆之宝——丢勒为好友波克海姆设计的藏书票。从19世纪末捷克犹太裔版画大师埃米尔·奥利克,德国象征主义雕塑家、版画家兼作家马克斯·克林格,到20世纪初美国黄金时期五大家之一的斯宾塞利,从英年早逝的19世纪英国最伟大的插画大师奥布里·比亚兹莱,到古典唯美的奥地利颓废主义的代表弗兰茨·拜劳斯,以及德国版画名家希格蒙德·利平斯基,这本图册不仅汇集了英伦艺术家、雕刻家、刻字大师埃里克·吉尔,英国木版名家约翰·莱特的书票作品,欧陆其他地域艺术家的作品也一览无遗,比如:捷克木刻大师约瑟夫·瓦哈尔,比利时雕版画家,邮票设计师马克·塞维林等。这本精致玲珑的图册应是藏书票玩家的重要参考图鉴,而且以其多视角的图文并茂的解读形式为每位藏家提供了丰富、翔实的信息。

        《藏书票的故事》 [英]马丁·霍普金森 编著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