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老师的课很有激情,特别是课堂上丰富的背景知识介绍,铿锵有力的语言,让我们听起来很带劲。”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石井镇中学学生尚哲虽然腼腆,提起语文老师于小平却一脸兴奋。6月的一天,记者在石井镇中学采访了于小平,触摸到这位45岁汉子扎根山区25年的那份执着。
留守儿童的亲人
在北依黄河小浪底库区的新安县七岭、二山、一分川,学生大多离学校很远,留守儿童多,于小平对他们格外上心。
一次下大雪,有个学生没按时到校,他沿路寻找,发现学生躺在路旁的沟里,已不省人事。他背起学生赶到乡卫生院,方得知是学生癫痫病犯了。医生检查完病情后埋怨说:“有你这样的父亲吗?这么严重也不早点送来?”当得知实情后,看着满头是汗的于小平,惊愕不已的医生忍不住称赞:“真是个好老师!”
2002年夏天,班里一男生因母亲重病住院面临辍学。于小平先到医院看望孩子的母亲,又来到家里,帮助独自在家的12岁孩子收割麦子。孩子家里拿不出生活费,于小平就安排他和自己一起吃住,还常给他补课。后来这名学生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县一高。
于小平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他说:“孩子们有明天,我才更幸福。”
山区教育的顶梁柱
如同很多山区教师那样,26年前,于小平走上讲台后就成了教学“全把式”。在学校管理上,他虽没有职务,但学校的卫生检查、图书借阅管理等事务,也是由他负责。
一个夏天,于小平发现几个贪图凉快的学生凑在院墙根读书。他走近一看,学生们背靠的院墙裂开了缝,山风正是从裂缝中吹了进来。他立刻意识到有危险,让学生回教室读书。学生们刚刚坐到座位上,就听见院墙“轰隆”一声塌了。吓得大哭的学生围着于小平说:“您要是晚来一会儿,我们就完了。”
为了孩子们的安全,必须修理院墙。他自己动手备料,乡亲们也纷纷加入到维修学校的行列中,修完院墙修厕所,修完厕所修桌椅。
随着小浪底水库建成蓄水,被大片淹没的峪里乡并入石井乡。一同奋斗了10余年的老校长马志道鼓励于小平,要继续做山区教育的顶梁柱。
大山深处课堂改革的“领航员”
于小平最喜欢台湾歌手郑智化的《水手》。他说:“怕吃苦,半途而废做不了水手。”进入石井中学后,于小平专职教语文,自己教学得法,对年轻教师更是倾囊相授。
学校实行“30+15”课堂教学改革,于小平自己做课件,迅速探索出新教学方式。从开始上课先喊口号,到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问题,学生的学习激情被点燃了。
有些年轻教师不适应新的教学模式,于小平就带他们到自己的课堂一起探讨。教研组集体备课时,每一个导学案,他都精心准备,带头发言,鼓励人人发表看法,促进了新学案的不断完善。
今年3月新安县课堂改革现场会在石井中学召开,于小平的示范课得到了认可,他也被称为大山深处课堂改革的“领航员”。(本报记者 崔志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