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7月30日 星期三

    中国需要怎样的设计教育

    作者:曹继军 颜维琦 《光明日报》( 2014年07月30日 05版)

        “设计教育成功与否,并不取决于是否教会学生关于设计的技术,而是能否激发起学生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创造的激情,使学生领悟到,对于设计师来说,设计是一个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华东师范大学设计学院建院十周年汇报展暨2014年学生毕业设计展日前亮相上海静安800秀时尚创意园。在展厅,华东师范大学设计学院院长魏劭农向记者讲了这样一番话。

     

        在魏劭农看来,这样一次集中展示,既是对这所年轻的设计学院自创立以来秉承的人文设计理念的一次审视,也是对学院探索的创意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果的一次回顾。“中国设计需要怎样的设计教育,我们希望用实践回答这样一个问题。”魏劭农说。

     

    用人文灌注设计

     

        中国设计路在何方?魏劭农认为,随着西方近代工业文明及其生活方式和各种社会思潮的涌入与冲击,以个体手工艺为基础的中国设计传统及其所代表的中国传统的设计文化与审美价值体系逐渐失去了主导地位。与此同时,中国又始终没有完全走完自己的工业化道路,没有真正建立起新的设计文化及审美价值体系,导致了中国当下设计领域价值取向和审美判断的混乱。

     

        在魏劭农眼中,中国设计的道路,取决于对中国和中国文化未来的判断、思考与选择。人文设计是中国设计走向未来的一个必然趋势与选择。基于这样的认识,华东师范大学设计学院将“人文设计”确立为基本理念。“我们所尊崇的人文设计是一种将自然、科技与人文艺术融合在一起的价值理念。向自然学习,从自然中获取智慧和灵感,这本是中国艺术与设计固有的传统,今天也同样是我们重新建立起人与自然对话的艺术语境的必由之路。”魏劭农说。

     

        此次展出了学院视觉传达、产品设计、环境艺术与公共艺术4个本科专业及其下设的10个专业方向的学生毕业设计作品。对时代主题的把握、对自然人文的关切,对科技手段的流畅运用,每件作品都有其精彩可贵之处,展露出的文化视野与艺术感觉更令人欣喜。

     

        魏劭农强调,人文艺术始终是设计教育不可或缺的核心部分,也是提升一个设计师的基本素质最为关键的部分。人文设计引导学生以更深的层次探索和理解设计的本质,以更具有穿越感的眼光和眼界去看待设计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设计需要以批判现实的态度和眼光去解决各种现实问题,同时也要担当起传承优秀文化传统的责任。这种传承不是引导人们以复古的方式回到过去,而是要将历史和传统融入当下人们的生活与情感中去。”魏劭农说,更为重要的是,设计是一种对于生活方式和生活品质的判断和引领。

     

    设计需要文化自觉

     

        令魏劭农兴奋的是,从展览收到的热烈反响来看,这个创立才10年的学院进行的教学改革与探索已经开始结出果实。开幕当天,很快就有学生的作品被订购。

     

        受众的认可、市场的认可最有说服力。魏劭农告诉记者,为了适应中国设计人才的培养需求,学校提出了“1+3”创意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即课堂教学、工作营教学、暑期海外教学与实际项目实践的组合教学。该改革试点项目已获得上海市教委教学成果一等奖。

     

        华东师范大学设计学院的学生作品获得了包括德国产品设计红点奖、iF奖及一分钟影像国际大奖、全国美展设计金奖等国内外顶级设计奖项在内的数十项专业设计大奖,申请到200多项设计专利。学院师生共同完成的包括上海世博会城市足迹馆、中华艺术宫改造设计、上海河口科技馆、上海东外滩规划设计、上海国家音乐产业基地、西班牙阿维莱斯、法国里昂城市旧区改造等一系列国内外重大设计项目也大获成功。学院师生还参与了新一轮中国城镇化建设中自然村落和乡村风貌保护与更新的设计研究、上海城市旧区改造与更新设计研究、上海近现代商业文化视觉传播系列研究、中国近现代工业设计史论研究、老年产品设计研究、上海及长三角地区创意产业研究等十多项重大科研课题项目。

     

        “我们追求的是艺术与设计的自由与创造力,崇尚的是智慧、灵性与品质,设计之道,至善至美。”魏劭农说,中国的设计和设计教育需要一种面对现实和过去的勇气,也更需要一种面向未来的文化自觉。(本报记者 曹继军 颜维琦)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