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7月30日 星期三

    回音壁

    只重谷物增产的思路太窄

    中国粮食安全的一大压力来自饲料用粮

    作者:金振娅 《光明日报》( 2014年07月30日 05版)

        7月21日,本报5版《大视野》以整版的篇幅集中报道了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专访我国草业科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任继周,系统地阐释了他提出的饲料危机已经威胁到我国粮食安全的论述,呼吁我国的农业结构要尽快向“‘粮草兼顾’、重视‘草地农业’”的方向转型,被多家网站转载,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多名专家学者致电本报,阐述他们对粮食安全问题中饲料安全的认识。

        任继周的助理胥刚向记者介绍说,几千年来,中国人种植粮食作物并以此为主食,畜牧业也是以耗粮型的家畜和家禽为主。但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食物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人对肉蛋奶的需求快速上升,而对粮食的需求急剧下降,食物结构正在与世界接轨。胥刚说,根据《全球通史》作者、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统计,中国是全球历史上唯一一个在多数历史时期不饮奶的古文明类型。对此,任继周先生认为,这是文化生态反作用于自然生态使然,简单说,几千年来,我们大部分时间以农耕民族自诩,强调我们的人体结构生来就适合吃素食,忽视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理和人作为有机体的需求。

        中国农业大学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发表示,粮食安全现在受到了社会的强烈关注,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饲料安全是非常关键的。

        李德发坦言,目前,我国存在人畜争粮的尴尬。2013年,我国大豆进口6000多万吨,如果不进口,饲料就不够用,明天大家就没有肉吃,没有奶喝。他说,“有人说我们不是有那么多秸秆吗,可以喂牛啊!但是牛吃了秸秆,还真产不出奶,因为营养价值太低了。”

        在今年6月先后召开的国际工程科技大会和两院院士大会上,李德发两次聆听了习主席的报告,感受很深。他说,创新和人才的培养特别重要。如果没有新思路,没有新方法,没有新技术,粮食就会更加紧缺,畜产品的安全问题就会更加严峻。

        提及粮食安全这一话题,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教授林慧龙也有些担忧。我国有占世界22%的人口,却只有占世界7%的耕地和8%的淡水资源,资源约束和人口压力对我国的农业生产提出了严峻挑战。当前,我国的粮食安全状况不容乐观。

        林慧龙指出,近年来,我国“以粮为纲”、过分重视谷物生产,过度施用农药化肥,导致了水土流失、风蚀沙化、土壤肥力下降等生态问题。因此,即使表面看来我国耕地并无减少,但实际上,耕地已经以各种隐形的方式减少了。同时,生产耗粮型家畜要耗费的粮食数量已超过了口粮,并将随着我国对肉蛋奶等动物性食品需求的持续增长而继续增加。中国粮食安全的真正压力来自于饲料用粮。当前,世界发达国家的农业系统中,草地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且有较为完善的草地农业系统。而我国的草地农业体系虽已在各区域取得试验进展,却未能推广开来。面对日趋紧张的资源约束和畜产品需求的爆炸式增长,我国转变传统农业结构、发展草地农业迫在眉睫。

        胥刚表示,针对我国与耕地农业相伴而生的“以粮为纲”的政策,任继周先生为我们提供了新视野,通过系统的科学研究提出了“粮草兼顾”的观点,呼吁国家要重视草地农业的发展。为解决新时期的粮食安全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本报北京7月29日电 本报记者 金振娅)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