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7月30日 星期三

    梁翰琦:体面当农民

    作者:毕玉才 徐文路 《光明日报》( 2014年07月30日 10版)
    梁翰琦在花棚里劳作。徐文路摄

        编者按

     

        就业难,最难过的是“面子”关。在一些毕业生和家长眼里,只有进大机关、大企业、大城市才有“面子”。相反,下基层、到小企业、回农村就是没出息。正是这种“高不成、低不就”的畸形心态,使许多原本可以就业的大学生成了“毕剩客”。梁翰琦的回乡经历告诉我们:那些放下“面子”放手一搏的人,最终会赢得更多人的尊重。

     

        一个大学生,学的是艺术设计,毕业后非要回农村种花。父亲气得直蹦高:“我供你上大学是让你有出息,谁让你回来种地!”女朋友下了最后通牒:“我可不想当农民的老婆!”班级辅导员拍着他肩膀:“这孩子有点儿可惜了。”

     

        在一片质疑声中,他义无反顾地回到农村,带领230户农民,成立了合作社,一年时间实现净利润1000万元,平均每户净得近4万元。

     

        去年12月17日,他当选鞍山市第十三届青联委员;今年5月4日,他作为创业典型,走上“奋斗的青春最美丽”讲台。他说:“当农民,很体面。”

     

        他叫梁翰琦,辽宁科技大学信息技术学院学生,当过院学生会主席,被评为省优秀毕业生。按理说,凭这些资历,他完全可以找到一个“更体面”的工作,可是他有自己的“小九九”。

     

        他的老家鞍山市宁远镇张忠堡村家家都种君子兰,由于规模小,形成不了大市场,农民种花收入有限。

     

        这几年,春节一过,就有许多花商到堡子里上门收购花苗,一年比一年量大。嗅觉灵敏的他,早就嗅到了商机。

     

        2011年,他还在上大三,就到了福建漳州,在市场边上租了个房间,不仅弄清了花苗供不应求的秘密,更摸清了销售渠道。

     

        原来,鞍山培育的新品君子兰,叶片短圆油亮、花朵鲜艳,在南方很受欢迎。但直接从北方购进成花,成本太高,所以精明的南方花商就从北方购进花苗,利用南方温度高的优势,将花苗培育2年再上市。

     

        梁翰琦算了笔账,南方市场每年的需求量在1000多万棵,在鞍山一棵苗的收购价是1元左右,运至南方,要卖到4到5元。梁翰琦当即决定,把堡子里的君子兰种植户组织起来,成立合作社,实现产销一条龙,把利润大头要回来。

     

        可他的想法一说出来,就遭到了家人的一致反对。他们觉得,大学毕业生只有去大机关、大企业、大城市才有“面子”,走出“黑土地”又回到“黑土地”是件没出息的事。

     

        面对反对和质疑,梁翰琦没有动摇。2012年一毕业,他就大张旗鼓地干了起来。他与每个种植户签订协议,种植户负责花苗日常管理,合作社负责繁育技术和基料,包销花苗。230多家种植户加入了合作社。

     

        梁翰琦以每年1万元的价格租下8个花窑,加上自家原有的2个花窑,一下子投入了100多万元,其中自家30万元,向朋友借来70万元。

     

        天有不测风云。2012年8月的一天,花窑的工人满脸紧张地跑来告诉梁翰琦,窑里好多花都蔫了,还有些已经发黄死了。梁翰琦脑袋“嗡”的一声,急忙跑去查看。把病花从盆里一拔,花和根就分离了。堡子里最有经验的花农来看,也说不清问题出在哪儿。

     

        情急之时,梁翰琦想到曾在农村青年科技培训班上授课的沈阳农业大学教授,电话打过去之后,农大教授来到现场,找到了花苗枯死的原因,是施肥不当造成的。按教授给出的方案,花终于恢复了先前的长势。

     

        2013年春节刚过,梁翰琦带着合作社生产的250多万棵花苗,来到福建。不到1个月,所有花苗销售一空。200来户的合作社实现净利润1000万元,户均净赚近4万元。“让乡亲们过上体面生活,是自己最大的‘面子’。”梁翰琦说。(本报记者 毕玉才 本报通讯员 徐文路)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