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RS、H5N1、H7N9……这些大规模流行性疾病,一次次对人们的生命健康安全提出巨大挑战,而军事医学科学院药物创新团队——毒物药物研究所药物合成研究室则是它们的克星。这个有着63年光荣历史的研究室,长期从事关系国家安全、国计民生的重大战略性药物研发,取得一系列重要创新成果,被解放军总后勤部授予“药物创新模范研究室”荣誉称号。
关键时刻挺身而出
2005年,国人还没来得及从2003年SARS肆虐的阴影中走出,H5N1禽流感再次显露出大规模流行性疾病的狰狞面目——疫情在世界多个国家暴发蔓延,并因其高致病性和高致死性令人恐慌。我国政府迅疾采取多项应对措施,紧急向跨国制药公司订购50万人份磷酸奥司他韦胶囊(达菲),但得到的答复是:网上排队。情势危急,负责订购的国家发改委要求该公司转让专利,却得到这样的答复,“不是不想转让,而是工艺太复杂,你们根本生产不出来”。
“我们要自主研制抗流感病毒药物”,关键时刻,军事医学科学院药物创新团队挺身而出。很快,由他们研制的“中国版达菲”——“军科奥韦”完成全部临床前工作。2005年11月17日,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卫生部等8部委在军事医学科学院召开紧急防控会议,决定由军事医学科学院协助国家建设抗流感病毒药物生产线,完成国家和军队战略储备任务。
为了完成50万人份国家和军队储备任务,药物创新团队快速建成年产200万人份的生产线。他们另辟蹊径,改进外国公司产能受限的关键生产工艺,使生产效率提高3倍。这一生产工艺为世界首创。由于药物创新团队主动担当,我国具备了自主防控任何规模流感的能力。
前瞻部署,只争朝夕
军事医学科学院药物创新团队在关键时刻能一鸣惊人,靠的是前瞻部署的战略眼光和只争朝夕的拼搏精神。中国科学院院士、军事医学科学院院长贺福初说:“早在2003年,该团队就开始了相关研究工作。那时我们意识到,SARS疫情难抑的主要原因是缺乏防治药物,而流感是下一轮最有可能突然来袭的重大疫情,必须提前作好准备。”
为了尽快制备出“中国版达菲”——“军科奥韦”这个药学界公认的合成难度很大的化合物,药物创新团队分成两个攻关小组同时从不同路径掘进:讨论、争执、验证。大家夜以继日工作,但困难实在太大了,一些科研人员有些坚持不下去,带头人李松鼓励大家:“我们能为国家做的事情只有这么一点点,一定要全力以赴。”最终,李松带领团队成功打通实验室合成路线,成功研制出“军科奥韦”,获得我军规范药品审批制度以来第一份新药证书——“军药001”号。
2009年,北美爆发H1N1流感疫情,短时间内4000多人感染,103人死亡。5月,国内发现首个疑似病例。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国庆前增储1300万人份“磷酸奥司他韦”。最终他们提前18天完成生产任务。
成果惠及亿万百姓
在我国,进口高价药给国家和患者造成很大的经济负担。为改变这个状况,20世纪90年代,刘克良、李松、仲伯华等一批优秀学科带头人,主动放弃在国外衣食无忧的生活,选择回国效力。当时,糖尿病在中国的发病率快速上升,他们立即瞄准这一关系民生的战略性药品。
治疗糖尿病,化合物“罗格列酮”是研发热门,美国葛兰素史克公司率先研发出“马来酸罗格列酮”并上市,商品名为“文迪雅”。为了垄断市场,葛兰素史克将所有酸式盐组合物申请了专利。而当时科学界普遍认为“罗格列酮”不能碱式成盐。但药物创新团队带头人李松没有轻信大多数国际制药权威的结论,他通过大量理论分析和量化计算,发现“罗格列酮”一个键上的氢呈现酸性,应用强碱可以生成碱式盐。这个意外发现,让创新团队顺利合成全球唯一的罗格列酮钠盐制剂。
2004年,团队研发的治疗2型糖尿病药物“太罗”上市,每剂只需4元,成为名副其实的“平价药”“民生药”,直接惠及亿万百姓。(本报记者 尚文超 本报通讯员 庄颖娜 沈基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