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蒙古南部与山西交界的崇山峻岭中有一所乡村小学,这里“吃水贵如油,饮水天天愁”,人畜饮水主要靠集雨水,或者化雪水。尤其是在学校,人多嘴多,同宿舍的几十个人只能共用一盆水洗脸洗手,洗澡更是奢望。在这里,扁担是必备的生存工具。
杨建国在单台子乡小学教书26年,也为学生挑水26年,他肩膀上有一层厚厚的硬茧。
从沟底到学校,3公里的“挑水小道”,是村里和学校的“生命通道”。杨建国几乎每天都要和高年级的学生去山下挑水、抬水。崎岖的山路上边走边洒,太浪费,他就找来一只空油桶,改装一下,固定在手推车上,出去拉水。
2009年4月的一天,杨建国又带着孩子去拉水。他在前面拉,孩子们在后面助推或刹车。山高坡陡,孩子们一使劲,刹车的绳子“嘣”的一声,断了。四五百斤的水车快速往前窜,孩子们追着、喊着。此时,山路上迎面过来一辆摩托车,情况十分危险。这时杨建国大喊:“同学们不要过来!”使劲把水车推向路边,水车翻了,他重重地摔在山路上,当场昏了过去。送到医院一检查,左腿骨折,额头硌开一道3厘米的口子,渗进了四五颗小石子。
住院20多天。出院后,杨建国拄着拐杖又站在了讲台上。
为了解决吃水问题,杨建国发动老师利用课余时间掏了两眼“水窖”。冬天偶有大雪,杨建国和全校师生像抢宝贝一样,把雪一筐筐往“水窖”里倒;夏天夜晚偶有大雨,他一手提着锹,一手握着手电筒,向“水窖”跑,为的是拨开水道,好让雨水流进“水窖”。
1994年,杨建国被任命为单台子小学校长。
作为校长,他最担心的是孩子们能不能上学。2007年有个16岁的学生石世雄转学到了单台子小学,他父母离婚,父亲残疾,是爷爷抚养大的,成绩很差。杨建国经常接济他。2007年6月14日,石世雄失踪了。从2007年到2010年的三年,杨建国跑遍了周边各地去寻找。2010年6月的一天,有人提供线索,他终于在呼市的一家饭店找到了石世雄。见了面师生俩抱头痛哭。已经19岁的石世雄生活得挺好。杨建国说:“那一天,是我有生以来最轻松的一天。”
杨建国的爱人没有工作,夫妻俩节衣缩食,为了学生却慷慨大方。他们很清楚孩子们穿多大码的鞋子:白星明穿38号、韩圣穿42号、高志强和高志国穿37号……王静、武敏、石鑫等常因交不起每学期600元的伙食费而为难,为了不伤害孩子自尊心,杨建国直接把钱交给伙食老师,或者把现金交给家长,让家长来交。他还联系爱心人士与学校15个贫困孩子结对,让孩子们的生活有了改善。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单台子乡小学由当年的300多人减少到现在的36人。学校年轻教师纷纷调走,剩下的14个教职工有10个接近退休,但班级从学前班到小学六年级配备齐全。杨建国说:“尽管多次有进城的机会,但看着这36个天真而又略显怯懦的孩子,我不忍放弃。他们都是特困、单亲、残疾、留守儿童,他们的家庭没有能力走进城里,我要留在这里加倍关心爱护他们。”
学校旁边不远处就是杨建国的家。两间15平方米的窑洞旁,挑水的扁担和水桶就立在门边。
站在山顶回望单台子小学,周围零零散散的村庄,因为有这所学校的存在,显得有生气。那些孩子们,正是有了像杨建国这样的老师在坚守,梦想之火才没有熄灭。(本报记者 高 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