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7月22日 星期二

    一家之言

    从“君子之德”拓展国际汉语教育之路

    刘晓玲 《 光明日报 》( 2014年07月22日   15 版)
    德国孔子门徒学习徽文化CFP

        自2004年世界上第一个孔子学院成立,10年间,海外学习汉语的人数在不断增加。截至2013年9月,世界上116个国家建立了汉语教育机构,孔子学院已达430个,孔子课堂有650多个。与此同时,国际汉语教育中跨文化冲突的问题也日渐显现。

        钱穆先生曾在《中国文化导论》的序言中指出“‘文明’‘文化’两辞,皆自西方移译而来。大体文明、文化皆指人类群体生活言。文明偏在外,属物质方面。文化偏在内,属精神方面。故文明可以向外传播与接受,文化则必由群体内部精神累积而产生。”的确,文化如同生命,自成体系,植根于特定的土壤,不是轻易可以嫁接的。中华文化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内容,自有其系统的价值观、社会规范等,而其中“价值观是文化中最深层的一部分,它支配着人们的信念、态度和行为。它是文化中相对稳定的部分。”所以传播困难也是客观存在的。

        有学者认为“中国全部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都是围绕人的社会存在而建立起来的,它不刻意于宗教与神灵的寄托,也不追求纯自然的知识体系,而是专注于人的社会关系的和谐与道德人格的完成。”自古以来,中国人用“礼”来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而“礼”是中国特有的文化概念。它指的是礼节、仪式等道德规范。《礼记·曲礼上》说:“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礼之用,和为贵。”“和”为恰当之意。“礼”让每一个生活在中国社会的个体受到家庭与家族的双重保护,同时,也以“礼”的名义承担着各自的义务,“礼”因此维护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实现了家庭的和睦,社会的和谐。

        在“礼”文化传承的过程中,君子是最重要的力量。儒学特别强调“忠”与“信”的价值。如“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论语·卫灵公》)孔子还以“文、行、忠、信”作为君子必修的功课。”君子之德中最值得称道的是确立高尚的人格境界,培养仁德与大爱的精神,践行利他的处事原则。如前者“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又如“泛爱众而亲仁”。再如“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这种境界与气度远远超越了今人所倡导的互利共赢的观念。

        回顾历史,从公元前十一世纪的周代直至“五四”新文化运动,乃至当代,中国的主流意识,即君子之德的观念很少发生改变。1987年,在一项有22个国家和地区专家合作进行的关于中国人最根本的和最基本的价值观念的调查中,关键词有40个,它们包括孝、忠、礼、仁、义、信、勤、俭、稳重、谨慎、尊卑有序、中庸之道等。其中从《论语》与《孟子》中摘出的高频词:“仁”在《论语》中出现了109次,在《孟子》中出现了157次;“礼”分别为74次和64次;“义”则是24次和108次;“忠”为18次和8次;“信”为38次和30次,“孝”为19次和28次;“中”为23次和42次;“恭”为16此和11次。由此可证,中国人主要的文化精神在历史时期变化是极小的。

        君子之德产生的土壤从未改变过。同时,儒学经典在历史上还是士子们学习考取功名的教材。君子之德经过政府的倡导,读书人自己学习、实践并向家族及族外纵向传播,然后加以沉淀,形成了社会的风尚,经过长期的文化传承,最后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标准。

        中国的君子之德首先属于中国,不可能要求非汉语国家的人来学习,但教语言则必然涉及文化,这样,汉语教师就遇到了跨文化交际的问题,像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权力距离等文化人类学家、跨文化管理学者的研究成果已被学界确认并传播,这对汉语国际教育的从业者来说是比较棘手的问题。

        “权力距离”是指“一个社会中的人群对权力分配不平等这一事实的接受程度,接受程度高的国家,社会层阶分明,权力距离大;接受程度低的国家和民族,人和人之间比较平等,权力距离则小。”中国文化是属于权力距离大的文化。关于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的观念,文化人类学家赫夫斯特德的定义是“人们关心群体成员和群体目标(集体主义)或者自己和个人目标(个体主义)的程度。”中国人是当然的集体主义者。中国悠久的历史和农业文明的结果必然形成个人对家庭与家族的依赖,这个依赖几乎是根深蒂固的。即使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已产生了相当的影响,中国人的自我意识明显加强,中国人依然选择归属于某个家庭或某个团体。

        如果将集体主义、权力距离与中国的“礼”与“君子之德”结合起来观察,我们会发现:正是集体主义的土壤造就了中华文化中的“礼”,礼的存在产生了权力距离。而君子之德则维护了权力距离和集体主义,实现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现在,世界各民族生活在一个“地球村”里,但这是一个国家间、民族间互相依赖又容易发生冲突的集体。君子之德中具有超越性的特质正可以用来协调人们的关系,成为人类共享的智慧。

        总之,文化是有差异的,所以汉文化传播是有困难的,但是,当汉语学习已是一种需求的时候,与语言相伴的文化,必将在语言教学过程中被传播出去。因而国际汉语教师需加强对中国传统哲学的学习,以便从中找到中国文化的渊源,对君子之德有确切的认识,树立起中华文化的价值观念,并对这种价值观念保有自信、乐于与其他文化共享。同时,需加强汉语教师跨文化交际课程体系的学习,从而保证国际汉语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轻松地驾驭课堂,解决诸多跨文化问题。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