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骞凿空西域之前的丝绸之路是什么模样?”“敦煌为什么成为丝绸之路文化交流最繁盛的地方?”“蔚为大观的丝路文化对于今天有什么启示?”……带着这一系列疑问,本报全媒体采访团21日一早就登门拜访了丝路文化研究专家、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郑炳林。
“其实丝绸之路早就是畅通着的”。郑炳林的第一个观点就让我们有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他解释说,考古发现已经证明,甘肃新石器时代的马家窑文化,还有战国时期的张家川古墓群,都或多或少反映出中外文化交流的风格。张家川古墓群出土的玻璃制品,这些来自西亚的物品,证明了甘肃早在公元前300年就已与西亚地区有交往。
为什么张骞凿空西域仍然意义重大?郑炳林认为,丝绸之路上的中西方交流沟通,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存在,主要是由当时的国际商人栗特人来完成,但他们的贸易路线非常不稳定,常常因为匈奴的强大和羌族部落间的争斗而中断。而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各国、各部落之间的互信,让这一条不稳定的民间商贸路线定型下来,成为国家与国家之间沟通的外交大通道。
张骞凿空西域,实现了丝路经济文化道路的畅通,带来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敦煌的繁盛,让这里成为古代四大文明交汇之地,来自世界各地的香料、瓜果、医学、宗教和文化汇聚于此。“当时的敦煌,就像我们改革开放初期的深圳一样,每个人看问题都具有世界眼光,甚至当时的医生为自己打广告,都说自己是从印度学成归来的,很有现在中西医结合的意味。”郑炳林说。
我国现在提出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得到了很多国家的响应,但也有个别国家和地区对此不是很了解。郑炳林认为,这是一种正常现象,他建议实现文化先行,先从文化领域推进,让更多的人来到中国,感受中国的诚意。
(本报兰州7月21日电 本报记者 周 龙 方 莉 宋喜群)
(更多内容见光明网首页全媒体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