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7月17日 星期四

    “孩子读了不觉深,大人读了不觉浅”

    ——美国堪萨斯大学自然历史博物馆暨生物多样性研究所教授苗德岁谈科普

    李苑 《 光明日报 》( 2014年07月17日   06 版)

        日前,国家图书馆举办的一场名为“来自猩猩的你”的主题讲座,让孩子们大呼好玩。“大洋岛上为什么没有青蛙和老虎?”“长颈鹿的脖子怎么这么长?”孩子们的问题接连不断。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古生物学家苗德岁带着自己的科普力作《物种起源(少儿彩绘版)》,回答了孩子们的问题,也解读了这本世界经典名著。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被称为是“有史以来最重要的思想巨著”。这样一部厚重艰深的读物,如何被改编为少年版?它深受小读者欢迎的背后,体现出优秀科普读物应具备哪些特质?苗德岁说,给孩子写科普,有一个秘诀,即“孩子读了不觉深,大人读了不觉浅”。

     

    世界科学名著少年版从何而来?

     

        《物种起源》曾被英国《读书》杂志评为最理想的传世藏书。但这本对人类社会影响深刻的科学著作,因其学术难度高,在出版后的150余年里,几乎没有人能将其原汁原味转换成青少年可以阅读的版本。

     

        2012年6月17日,“那是一个周日,是父亲节”,苗德岁脱口而出。当天他受邀去国家动物馆做关于《物种起源》的讲座。内容是面向成人的,但现场的小观众却表现出更大的热情。讲座结束后,很多孩子问,能不能写一本他们读得懂的《物种起源》?孩子的要求,苗德岁无法拒绝。于是,他开始做这个被中科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周忠和称为“国内国外尚无先例”的工作。

     

        思考再三,苗德岁选择了他新近翻译的第二版《物种起源》作为《物种起源(少儿彩绘版)》的底本。苗德岁说,在达尔文生前,《物种起源》总共出版了6版。第二版和第一版相隔一个月,改动非常小,多是一些语法和标点的更正。而之后的几版修订,为了回应当时代的批评,达尔文做了连篇累牍的答复,甚至“违心”的妥协,以至于越来越偏离其原先的立场。因此,第一、第二版是比较理想的理解达尔文思想的版本。

     

    如何让孩子读懂《物种起源》?

     

        动笔之前,两个难题摆在苗德岁面前:一是如何用孩子们能够产生兴趣的语言讲述;二是如何忠实反映原著的理论框架。

     

        第一点,苗德岁倒是颇有信心,这源自在美国读博士时,美国导师教他的“绝活儿”。

     

        那时,苗德岁的博士学位委员会需要由5位教授组成,两位是动物与生理学系的,两位是古生物学家,剩下的一位,导师让他去请一位学地球物理的教授。苗德岁不解:“为什么请一位离我们专业如此遥远的老师啊?”导师笑着说:“如果你的论文能让他读懂,那么任何人就都能读懂啦。”

     

        此外,苗德岁一直深谙孩子们的言语习惯。他一直为两个女儿朗读。孩子们上中学时,苗德岁还曾到学校给孩子们讲化石和恐龙的故事。

     

        而忠实反映原著方面,苗德岁刚花了两年时间翻译《物种起源》,对全书的熟悉程度自不待言。他把书中有关动植物习性、行为、地理分布等许多十分有趣的例子抽出来,用孩子们比较易于理解并能产生兴趣的语言和方式娓娓道来,同时极力把这些零散的例子串起来,忠实反映原著的理论框架。

     

    刻板化、说教导致优秀儿童科普读物稀缺

     

        不少业内人士称赞,《物种起源(少儿彩绘版)》有别于当下一些人物形象刻板化、说教意味严重的科普书。

     

        刻板化主要体现在名人故事中。书中常把主人公的幼年塑造成智商低、成绩差的呆板形象,与长大后的卓越成就形成强烈反差,认为这样才能启迪人心。资深杂志编辑宋华丽说:“殊不知,这样恰恰丧失了作为科普读物应有的严谨。”

     

        苗德岁坚持从事实出发,一开始就介绍了达尔文的“富二代”身份,讲述达尔文少年时期随皇家船队环球考察的辉煌故事,以及达尔文在生命的最后二十年,饱受疾病折磨,却坚持以两年出一本书的速度,把对物种的研究做到极致。“抛弃陈旧的少儿写作模式,代之以实事求是的精神,作者的严谨态度可见一斑。”宋华丽评价道。

     

        此外,接力出版社科普编辑于海宝提出,很多科普读物在表述时充满说教味道,孩子们会觉得枯燥乏味,这也失去了科普的效果。

     

        苗德岁认为,“我们万万不能低估孩子们的智力水平,而孩子们的想象力常常是超过成年人的。这就是为什么在数学界,30岁以前做不出大成就,一般就没多大戏了。而像爱因斯坦这样的科学巨匠,则终生保持着孩子般的天真的。”

     

        宋华丽相信,一部优秀的少儿作品,一定是大人也能读的。“有时候,人们会有一种‘错觉’,认为那些图文并茂、幽默风趣的科普作品都是‘小儿科’。这种‘错觉’也造成中国优秀科普人才的稀缺。”宋华丽认为,优秀的科普读物应该像皮克斯和梦工厂的动画电影,既深入浅出,又老少咸宜。不论什么人端起此书,都能产生共鸣,勾起心中对生活、对生命、对生存的感悟和灵感。这才是一本好书的价值。(本报记者 李 苑)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