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宁军以报告文学作家的勇气与见识,选择徐悲鸿这位艺术大师作为描述对象。他不光遍访徐悲鸿的知情者,而且切实地沿着徐悲鸿一生走过的地方寻踪觅迹再走一遍。通过采访、挖掘、考证、辨伪、辨析,最终捧出了长篇报告文学《悲鸿生命:徐悲鸿的生前死后》,告诉读者一个真实的徐悲鸿。
现在是图像时代,电子媒体无所不在,传统的视觉方式受到全面挑战。在中国,尽管绘画依然被视为传统核心价值的载体,但资本的强势介入,绘画市场经常让人瞠目结舌。当画价越抬越高的时候,艺术呢?创新呢?浩然正气呢?真正的画家呢?
于是,傅宁军便把徐悲鸿这面镜子擦亮,放在艺术殿堂的大门口。作者告诉我们,徐悲鸿是将艺术视为生命的,这对于当下从事文艺创作的人们,对于所有热爱艺术的人们,不无深刻启迪。其实,不只是徐悲鸿是一面镜子,所有的报告文学作品也都是一面镜子,无论作品是写正面,还是写负面;是歌颂,还是批判;是写人物,还是写事件;是凡人小事,还是重大课题,它都是一面镜子。只不过有的镜子落满灰尘,有的镜子水银受潮而斑驳,这是由作者的人格、观念、视角、水平等原因造成的。而傅宁军报告文学的可贵之处,在于他要“制造”出一面端正、平滑、闪闪发光的镜子,足以烛照社会、烛照人生。
我认为,《悲鸿生命》不是一部传记文学,而是一部“历史反思型报告文学”。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与现实的关联度上。传记追寻人物一生的历程,追求历史厚重感和深刻的人生哲理,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其特质在一个“史”字上。历史反思型报告文学着重对历史和历史人物进行重新思考,反思历史在于批判现实,以生出新意,让读者获取新知,获取更多的新信息,并引发理性思维。《悲鸿生命》牵扯人物众多,它不只是在写一个人,而是在众多历史人物的纠结中,通过真实的细节,找到历史叙事的新脉络,重现历史的丰富性,以回应现实、批判现实。
诚如傅宁军自己所说:“探求徐悲鸿,其实在探索徐悲鸿背后的中国文化。”他由“一个线索引出另一个线索,一个人物引出另一个人物”,用大海捞针般的艰辛寻找碎片信息,拼接起来,给大家一个完整图景的同时,勾勒出鲜明的中国现当代文化史。徐悲鸿所结识的均是能影响中国文化甚至中国社会的重量级人物,作者通过深入挖掘和细致刻画,让我们明了一部中国现当代文化史,除了历史理性之外,还有鲜活、丰富的感性成分。在与这些名人的交往中不乏历史过节、人事纷争、趣闻轶事、恩怨情仇,且多是少有人挖掘到的历史细节。一个真实性极高的细节,就可以击垮虚假的历史,而傅宁军所选的细节更生活化、情感化,更鲜活、更感人,也更具文化的自觉。《悲鸿生命》这面镜子照亮了中国现当代文化史,使读者看到了中国文化史演进的规律性与偶然性、复杂性与丰富性、恒定性与可变性。
透过《悲鸿生命》可以了解到徐悲鸿的人生成就、艺术追求、教育理念、治学精神,以及他的人格魅力与爱国情怀,还有严于律己、宽容他人、知恩图报、敢于担当等传统文人气质。徐悲鸿那一代知识精英,都是独立的知识分子个体。他们倡导的新文化、新思想、新理念、新艺术观本身就是一种“价值”,一种每个中国人都可以也应该拥有的“价值”,一种中国社会需要的“价值”。
(作者单位:济宁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