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7月14日 星期一

    新闻人物

    一位至淡至真的老人走了

    ——追忆现代中医肛肠学科奠基人丁泽民

    作者:郑晋鸣 张曙光 《光明日报》( 2014年07月14日 06版)
    丁泽民 丁曙晴供图

        7月9日晚10时25分,全国中医肛肠学科泰斗——现代中医肛肠学科奠基人和开拓者丁泽民在家中离世。这位95岁的世纪老人走完了他卓越的一生。

        “不设灵堂、不开追悼会,连最亲密的战友也没有通知,丧事只一天半就结束了。遵照遗愿,我们从简送了父亲最后一程。”丁泽民的大儿子丁义山说。

        “丁老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要是能见他最后一面多好,哪怕在他老人家床前站一站也好。”时隔50多年,上海电路厂退休职工翟稚松对丁泽民的恩情依旧难忘。

        20世纪60年代,翟稚松身患外科疑难病——高位复杂性肛瘘,四处寻医无果后慕名来到南京,找到了丁泽民。“丁老不仅医术高超,治好了我20多年的病,他还时刻将病人冷暖挂在心上。那时是冬天,丁老和夫人经常给我送来热乎乎的鸡汤。”说到这儿,翟稚松已是老泪纵横。

        丁泽民出身中医世家,16岁时就随父亲丁辅庭行医,是“丁氏痔科”第八代传人。1956年,南京市政府集中丁泽民等名中医,成立了南京市中医院。丁泽民捐方报国,将延续数百年的祖传秘方、器械无偿捐献给了国家,创建了南京市中医院痔科——这是南京市中医院全国肛肠医疗中心的雏形。

        恪守“业必专而后有成”的祖训,在70多年的临床实践中,丁泽民创立了“温阳透热,健脾泄浊”“气药灌肠”“扶阳固本,升清降浊”等一个个肛肠疾病治疗方法,攻克了克隆恩病肛瘘等世界性医学难题,使我国的肛肠疾病诊疗水平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

        丁泽民不仅医术高超,他还是“爱伤”观点和“无痛”理念的倡导者。

        “爷爷常对我们说,病人无美丑、高低之分。对病人好,病人能记住一辈子。”“丁氏痔科”第十代传人,全国肛肠中心副主任、南京市中医院肛肠科丁曙晴博士说。

        在给肛肠病人换药时,多数医生直接用镊子夹上棉球清理疮口,由于腔隙小,病人常疼得直冒汗。丁泽民就做了各种规格的细棉签,整个换药过程中病人几乎感觉不到疼痛。最忙时,丁泽民一天要接诊100多个病人,对每一个病人他都是既细心又耐心。

        丁泽民对民营医院的发展也作出了突出贡献。他常常对子孙们说,“肛肠科的发展,不是关乎你们个人的事业,而是关乎整个中医的前途和命运。”1999年年底,他毅然让大儿子丁义山从部队正师级待遇退下来,成立了南京首家肛肠专科医院——南京丁义山肛肠专科医院。86岁时,丁泽民还每个星期抽出三天时间,亲自门诊、手术、查房、会诊,从换药等小细节入手,手把手指导医生。目前,该院“齿形分段结扎疗法”科研成果已广泛应用于治疗环状混合痔,该院的肛瘘治愈率也达到了100%。

        自丁泽民起,丁家四个儿子、儿媳及多数孙子辈都继承家业,四代人有14人从医,被称为“金陵医学第一家”。

        “生活中,父亲是个开明而宽厚的人。”丁义山说,“我女儿自幼喜爱画画,父亲就说,做医生是人命关天的事,不要勉强人做医生。看见孙子孙女穿着带破洞的裤子,父亲就半开玩笑地说,要不要爷爷帮你们买新的啊。在父亲那里,没有应该是什么,不应该是什么,后代跟爷爷的关系都很好。”

        如今,这位至淡至真的老人走了,用他一生的勤勉和进取在中国肛肠科医学史上占据了自己的位置。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如今,丁泽民遍布全国各地的学生,正继续着他未完成的事业,这恰是对他最大的告慰。(本报记者 郑晋鸣 本报通讯员 张曙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