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7月14日 星期一

    备受关注的北京“七环”,将于2015年全线建成。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正在紧锣密鼓编制中——

    考验“大外环”的三道难题

    作者:冯蕾 杨君 《光明日报》( 2014年07月14日 05版)
    CFP

        据交通部门最新消息,北京“七环”将于2015年全线建成。这条高速公路将经过北京密云和河北廊坊、张家口等地区,长度约940公里。消息一出,最先嗅到商机的是地产开发商。一时间,“距离国贸40分钟”等楼盘促销信息涌现。据了解,“七环”周围部分高端楼盘价格已突破每平方米万元,与“七环”相关的引资项目也迅速兴起。

     

        城市扩张,四环、五环、六环,再到“大外环”,曾经引起社会关注:在城市空间结构规划中,北京已经定位要建设“两轴两带多中心”以医治“城市病”。环路的层层新建,是否又是“摊大饼”?在城镇化和京津冀一体化推进的当前,“大外环”意味着什么?

     

    “大外环”仅是“摊大饼”?

     

        “早上五点半,当别人还在睡觉的时候,我就得出发去上班了。”家住燕郊的王楠,每天要花近3个小时赶到北京金融街附近上班。像王楠这样将大把时间花在上下班路上的人并不在少数。

     

        北京市交通委发布的数据显示,北京2013年工作日平均每天堵车1小时55分钟。人口拥挤、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城市病”在北京表现得尤为突出。这与其过多的城市功能不无关系。功能过多必然吸引大量人口涌入,一旦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满足不了需求,就会形成多种多样的“城市病”。为缓解城市压力,北京也尝试过在老城区周围规划新城,回龙观、天通苑等就是典型的例子。

     

        从国际经验看,卫星城的成功模式主要是通过发展工业,从中心城市吸引大量就业,再以人员聚集产生的各种需求带动服务业等相关产业。但北京规划的新城中有不少成了“睡城”。以回龙观为例,虽然这里有30万人口,却很少有就业岗位,大部分人只是晚上在这里睡觉,往返路途需占用大量交通资源。

     

        居住区与工作区分离,源于城市区域功能的失衡。这些“新城”为什么没能缓解城市压力,反而客观上增加了拥堵?天津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王卫红分析说,很多城市有了很好的规划,但落地效果并不好,大城市要发挥对周边的辐射带动作用,不能只是吸纳资源,一味“摊大饼”式发展,规模越来越大所带来的只是“城市病”的加剧。

     

        此次“七环”消息一出,有人质疑,这是否又是“摊大饼”?对此,有关专家表示,此次修建的“七环”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环路”。大外环规划总里程中有九成左右在河北省境内,不再是北京一地的内部闭合线路,而是一条连通环北京多个城市和多条进京高速公路的通道。

     

        “这条被称为‘七环’的北京大外环高速,又被称为首都地区环线高速公路,含张涿、张承、承平、密涿、廊涿等高速路段。”河北省交通运输厅厅长高金浩表示,“大外环”将串联起京张、京沈、京沪、京台等主要进京高速公路,形成“一环六射”的高速路网。

     

        事实上,“大外环”是京津冀交通融合的第一步。高金浩指出,他们将按照区域协同发展及新型城镇化总体要求,统筹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多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谋划以“2环、8通、4联、8港、8枢纽”为主骨架的“28488”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布局方案。其中,8港是指天津港、秦皇岛港、唐山港、黄骅港四个海港和首都机场、北京新机场、天津机场、石家庄机场四个空港。

     

    “大外环”能否缓解“城市病”?

     

        目前,动物园、大红门等大型批发市场确定搬离北京,北京正着手科学设定城市定位,疏解“城市病”。然而,如何权衡“失”与“得”,实现京津冀的产业合理布局?有关专家表示,关键是要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模式。这不仅需要三地之间建立协同机制,也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制度建设,确保三地打破地方行政藩篱,在跨域交通管理、项目安排、产业转移等方面有效兼容。

     

        京津冀未来的交通一体化将达到什么程度?高金浩说,京津冀综合交通运输网建成后,京、津、石三个中心城市之间均有3条高速公路相连,形成京、津、石之间以及相邻城市之间“一小时交通圈”、主要城市与周边卫星城市间“半小时生活圈”。

     

        近日,天津交通主管部门负责人表示,京津冀公交地铁拟实行“一卡通”互通互识,天津的公交卡到北京可以坐地铁、公交,而三地之间的长途汽车路线也将进行优化调整。此外,天津机场将在全市5个交通枢纽站推出三条机场巴士专线,可直接转运来自河北以及北京南部地区乘客到天津乘飞机。

     

        在南开大学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所副教授吴浙看来,作为重要的物资交流枢纽,再加上首都效应,北京承担着巨大的过境运输压力。大外环建成后,这种情况将得到有效缓解。更为重要的是,随着大外环逐渐成形,经济带动效果也将日益显现。目前,北京的电子、互联网等领域企业已陆续将下游产业搬至廊坊等外环高速沿线地区。

     

        亚太城市研究会房地产分会会长陈宝存认为,北京、天津与河北之间巨大的经济差距导致多年来京津虹吸河北资源,三地协同发展难度大。交通一体化将使资源在各地区之间自由流动起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产业深度融合,成为推进北京功能疏解、产业转移的重要突破口。

     

        随着交通便利化的推进及相关举措的出台,去年12月,坐落于河北沧州的北汽集团黄骅产业基地项目一期工程宣告竣工,北京汽车集团正式将其产业基地向河北转移,年产能20万辆。最近,北京动物园服装批发市场也确定外迁,有专家预计,此项搬迁将分流10万人。

     

        7月7日,北京市统计局透露,随着京津冀一体化的推进,进一步加速了北京工业结构向着更快、更深、更广调整,上半年北京工业经济持续增长,占全市GDP的18%左右,而这得益于2008年以后的工业转型调整。通过“腾笼换鸟”、提质增效,相信工业规模不会明显萎缩,依然会实现稳中有进——这背后透露出发展理念的转变,也折射了“腾笼换鸟”的内涵所在。

     

    “大外环”如何促进“一体化”?

     

        “大外环”是推进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发展的缩影,这背后需要更高层次的统筹,更有内容的合作。

     

        在高金浩看来,“一体化”就要变成“一张图”:“我们一要推进规划一体化。统筹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布局,突破行政界限,构建层次分明、功能完备、衔接顺畅的综合交通网络,形成‘一张图’规划。二要推进管理一体化。建立区域综合交通运输管理机制,实现联合管理,提升运营效率,降低管理成本。三是推进服务一体化。实行‘一票制’客运,推广多式联运的运输方式。”

     

        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发布的《城市群蓝皮书中国城市群发展指数报告2013》显示,在三大城市群综合指数排名中,珠三角位于第一,长三角居次席,而京津冀垫底。报告主要编制人、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教授刘士林认为,缺乏高层次的统筹是一个重要原因,他说,过去一个时期,京津冀定位与发展目标不明确、内部联系与分工协作程度不高、区域行政壁垒的体制机制障碍较严重、区域一体化战略难以进入实际操作阶段。

     

        据了解,为解决这些问题,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正在紧锣密鼓的编制过程中。

     

        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范恒山指出,发展规划将抓住区域内存在的特殊矛盾和特殊问题,有针对性地予以解决,将重新审视并明确京津冀各自功能定位,以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升级与协作、公共服务保障、市场体系构建等为重点,有序推进一体化发展。(本报记者 冯蕾 杨君)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