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7月10日 星期四

    继新加坡、日本、巴西之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7月10日将在北京设立中国办事处。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申长雨表示,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在中国设办事处——

    传递中国知识产权“好声音”

    作者:袁于飞 《光明日报》( 2014年07月10日 06版)

        继新加坡、日本、巴西之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7月10日将在北京设立中国办事处,这是自1980年6月4日中国加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后,知识产权领域又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

     

        7月9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申长雨就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中国办事处的设立,接受了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媒体记者的联合采访。他表示:“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中国办事处将密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与中国的联系,为中国企业和创新者提供知识产权国际服务,帮助中国更好地参与知识产权国际合作与交流,也将向世界传递更多中国知识产权的‘好声音’!”

     

        记者:我国自1980年就加入了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为何到现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才在北京设立办事处?

     

        申长雨:简单介绍一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成立于1967年,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现有成员国187个,是世界知识产权方面最权威的国际性组织,目前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在新加坡、日本、巴西设有三个驻外办事处,并在美国设有协调办公室。

     

        这次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在北京设立中国办事处,是该组织在日内瓦总部之外设立的为数不多的几个办事处之一。这是对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知识产权事业取得的进步和成效的肯定,特别是对2008年中国颁布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以来取得的成就的肯定:截至去年年底,中国发明专利申请量已连续3年位居全球第一,商标申请量连续12年位居全球第一,著作权登记、植物新品种申请等都创下了历史新高,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知识产权大国。与此同时,中国还建立了符合国际通行规则、门类较为齐全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体系,社会公众的知识产权意识明显增强。

     

        可以这么说,经过30多年的发展,在世界知识产权的国际舞台上,中国已经成为最具活力、最为重要的成员之一。这次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中国办事处的设立,还体现了世界各国对中国知识产权工作的重视以及对中国知识产权事业未来的更高期待。

     

        记者:保护知识产权需要国际通行的规则,请您谈谈国家知识产权局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合作情况。

     

        申长雨:自1980年中国加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以来,中国知识产权相关部门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始终保持着密切的合作,中国已经参加了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所管辖的《专利合作条约》《商标国际注册马德里协定》等19个国际条约,双方在知识产权保护和战略性运用、国际规则制定与实施、人员培训与交流、知识产权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合作成果。

     

        30多年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历届总干事曾多次访华,中国政府也一直积极派员参加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历次成员国大会,以及下属各个专业委员会会议,深度参与了知识产权国际规则制定。

     

        记者: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中国办事处的设立,将在哪些方面对中国知识产权事业的未来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申长雨:当前,中国正处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这在客观上需要良好的知识产权环境做支撑。中国知识产权相关部门,正在抓住机遇,进一步认真谋划和深入推进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全面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水平。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中国办事处的设立,为中国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之间的合作交流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桥梁和纽带。我会见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干事高锐时,他表示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中国办事处将充分发挥自身职能,密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与中国的联系,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中国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之间的友好合作关系,增进双方间的理解、扩大共识。

     

        值得一提的是,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中国办事处将为中国企业和创新者提供知识产权国际服务,帮助中国更好地参与知识产权国际合作与交流,也向世界传递更多中国知识产权的“好声音”,促进中国由知识产权大国向知识产权强国的转变,推动世界知识产权事业的发展与进步。(本报记者 袁于飞)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