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第四军医大学召开军事医学发展战略研讨会。在规定的8分钟发言里,各单位纷纷亮出“撒手锏”。然而,学校常委“一班人”却听得眉头紧锁。校长赵铱民说:“成果数量再多、奖励层次再高,不瞄准打赢未来战场,不助力育人中心工作,一切等于零。”政委戴旭光则强调:“面对未来战场,军医大学要有自己的站位,要按照学校党代会提出的战略目标,加快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军医培养标准。”
这次战略研讨会刮起的“头脑风暴”让大家明白:未来战场已经在“倒逼”教学,只有紧盯未来战场抓教学,才能培养出合格人才。
部队是最好的老师
今年以来,各承担教学的单位纷纷组织专家队伍到部队开展调研。学校航空航天医学系组成6个调研组分赴空军、海军和陆军航空兵部队,了解部队发展急需和战斗力生成新模式,寻找推进教学转型的突破口。
通过调研,航空航天医学系拿出了一份航空航天医学发展纲要。他们计划用5-10年时间,加快建成“医、教、研、鉴、训”五位一体航空航天医学培训体系,突出陆军航空兵、海军航空兵、新型战机等航空卫勤人才培养,以满足学员到部队后任职需求为目标,从培养机制、课程体系、教学模式、评价方法等多个环节推进教学转型。
更新军医培养理念
第四军医大学大力实施“卓越军医”工程,用强军目标更新军医培养理念,探索符合强军目标的人才考核评价体系,按照姓军为战、能打胜仗、服务官兵、保障有力的核心要求,努力培养听党指挥、践行强军目标、符合部队需要的卫勤尖兵——
建立以“人体系统、器官、疾病”为主线,军事医学和普通医学融合的课程体系;组建野战内外科学、军事航空航天医学和生物医学工程等4项7类军事学科群;增设处突维稳、抢险救灾、国际维和等多样化军事任务课程;建立580种部队常见症状和疾病教学库,投资建成战创伤救治临床培训中心。
深入推进部队、院校联合育人模式,制定人才目标模型,细化知识、能力、素质构成;课程体系、教育形式、考核模式,与部队训练体系对表;加大人员编配、经费投向、政策支持等向军事医学学科的倾斜力度;加强部队一线调研,动态调整和改进教学设计,组织院校教员、学员参加部队卫勤演习。
改变既有考核模式
五月下旬,西安某飞行场站,一场实战背景下的卫勤保障演练正在进行。救援直升机轰鸣盘旋,野战医疗车风驰电掣,配有“红十字”袖标的医疗队员穿梭于硝烟炮火中,开展检伤分类、战伤包扎、急救手术……
这是学员毕业考核的重要一环。学校改变以往以论文质量、考试成绩论英雄的考核模式,让毕业学员担任不同“角色”,与部队官兵、学校教员一起参加演习,在“实战”中检验学员的综合素质。
培养的人才能否上岗、是否胜任,部队说了算。学校引进部队这个“客户端”参与考评方案、考评计划和考评标准的制订,邀请部队专家监督考核、评判成绩,确定学员是否具备任职资格;还建立部队反馈机制,记录毕业学员的“成长日志”,动态跟踪他们在部队发展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