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军作战部队首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这是军队博士后工作走出科研院所,向作战部队和军事斗争准备前沿推进的创新举措;这是作战部队聚才引智,破解制约战斗力生成难题的成功实践——
陆军第31集团军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历经10年艰辛探索、开拓创新,创造出不平凡业绩:破解百余个制约战斗力生成难题,7项科研成果获军队科技进步奖,自主开发15个作战应用系统软件被推广运用,推进部队战斗力大幅提升。
一项全新事业
当年,作战部队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在全军属首创,能否成功,谁也没有把握。“只要是有利于战斗力生成的事,就要大胆地试、勇敢地闯”。时任集团军党委“一班人”果断决策。
2004年5月,全军作战部队首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在集团军成立。这是一项全新事业,需要建立良好的工作环境和人才成长、出成果的有效机制。为此,集团军研究制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工作规章》,规范机构设置、职责任务、科研管理、进站出站、考核奖惩、综合保障、安全保密等;与全国、全军数家科研院所建立横向联系;腾出两栋楼,作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办公楼和公寓楼;每年拿出100万元作为补助科研经费。
如今,这个集团军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运行机制日臻完善,许多博士进站工作到期后申请留下来,第二批进站博士、石家庄机械化步兵学院讲师缪海林就是其中之一。缪海林领衔攻克多项制约战斗力提升的瓶颈问题,已成为集团军装备部高级工程师。
“三不”立项原则
“在作战部队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最大的优势是紧贴部队实际、紧贴军事斗争准备。”集团军军长马成效说,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课题立项遵循“三不”原则:部队不需要的不立项、论证不清楚的不立项、没有推广价值的不立项。
有一个时期,集团军各部门数据库系统自成体系,互不兼容,演练中各部门统计业务数据只能依靠传统的手工作业,严重制约作战效率的提高。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引进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博士李爱平进站,经过近两年艰苦攻关,成功研制出新系统,及时满足了部队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大大提高了指挥效率和指挥决策的科学性。
当好首长机关的“智囊团”,是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另一项重要职能。集团军担负总部赋予的陆军部队组织运用信息系统试点任务后,吸收3名在站博士加入技术委员会,参与理论研究、需求论证、实践检验、专题研讨和综合评估。博士们围绕复杂环境下信息系统运用、基于信息系统政治工作等10余个问题,提出120多条合理化建议,被部队广泛采纳。
带出一支高层次科研队伍
某师指挥自动化站助理工程师罗东被抽调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参加某型系统课题攻关。他非常珍惜这个机会,认真学习相关知识,热心向博士们求教。经过课题研究的历练,他成长为作战数据库领域的一名专家。
像罗东这样伴随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课题研究攻关,一步步成长起来的部队科技人才还有许多。工作站探索“1+3”培养模式,部队为每名进站博士选配3名助手,协助开展课题研究;实行“1带多”科研模式,每名博士选择1个机关业务处或旅团级单位作为科研攻关联系点,成立由进站博士担任组长的课题组,吸收指挥人员、参谋人员和技术人员参加。
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担负着科研人才队伍建设的任务,不仅要吸纳全军院校和科研院所优秀博士生进站搞科研,还要招收本单位人员进站工作。10年来,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为集团军培养了70多名硕士研究生,吸收180余名基层指挥员或技术人员参加课题研究,为部队带出一支高层次科研队伍。(本报记者 尚文超 通讯员 陈云 程永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