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7月07日 星期一

    记者传真

    克罗地亚盼望再次迎来“中国风”

    张智勇 《 光明日报 》( 2014年07月07日   08 版)

        “那时,中国成了克罗地亚最热门的话题,街上到处都能见到中国元素。这股‘中国风’在展览结束后一年还热度不减。”正在筹备中国古代文物展30周年纪念活动的克洛维切维·德沃里美术馆馆长玛丽娜·韦克林告诉记者。通过此展,中国向巴尔干地区打开了一扇崭新的窗户,这里的人们从此开始了解中国文化并为之着迷。

        在克罗地亚首都萨格勒布老城,30年前承办中国古代文物展的克洛维切维·德沃里美术馆内,7位曾参与展览组织工作的老馆员们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他们当中,老主任索利奇已经85岁,现馆长韦克林当时还是刚入职的年轻人,谈起这一盛事在克乃至整个前南及周边地区引起的轰动,他们津津乐道,对每个细节都如数家珍。

        1983年5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在萨格勒布访问时应克方的要求,同意在前南联邦的克罗地亚举办中国古代文物展。经过一年多的细致筹备,展览于1984年9月2日正式揭幕,展品包括从新石器时代到唐朝的160件代表性中国文物,参观人数约48万,对前南地区来说盛况空前,至今仍是克罗地亚参观人数最多的一次展览,也是欧洲举办过的最大规模的外国文物展之一。

        公众开放日的第一天,超过5000人涌入美术馆,馆内人头攒动,等候入馆的人们在马路上排起弯弯曲曲的长队,此后观众人数每天平均也有4000。由于人流如潮,美术馆门前的马路进行了交通管制。尤其是闭展前3天,每天的观众人数都超过1万,“一整天都能看到门前排起长蛇一样的队伍,那真是我们馆的黄金时代!”老馆员米奇感叹道。在当时的南斯拉夫,足球比赛是最大的盛事,可索利奇说:“参观展览的人比看足球赛的人要多得多!”

        前来参观的各界要人及名流数不胜数,时任中国国家主席李先念及中国外交部长、驻前南大使亲自来克,在时任前南总统、总理及文化部长等陪同下参加开幕仪式并参观展览。刚开始,外国及本国高官前来参观,展览组织方还进行登记和接待,比如时任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世界各国驻前南大使等,后来“谁来也不管了”,索利奇笑称,“因为来的官员和名人太多啦,接待不过来”。

        除了前南斯拉夫,欧洲其他国家如德国、法国、意大利、匈牙利等国,甚至美国人都前来参观,观众们在兵马俑、唐三彩、金缕玉衣等文物前流连忘返,为中国古代文明惊叹不已。索利奇说:“当时中国改革开放刚开始不久,对外文化交流重新开启,古老而神秘的东方国度又揭开文明的面纱,人们蜂拥而至。”为满足观众对中国文化的求知欲,展览期间美术馆还举办了多场关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讲座,场场爆满。

        由于观众持续涌来,展览只好全周七天开放,200多名馆员每天工作10个小时,其繁忙程度“空前绝后”,因此还请了不少在校学生来帮忙。原本计划为期3个月的展览,应热情观众的要求又延长了一个多月。

        用索利奇的话说,此次展览造成的轰动效应“带动了一片”,克罗地亚如同卷起了一场“中国旋风”,几乎人人谈中国,熟人见面最常问的就是“你看中国展览了吗?”当时随展品运来了一批带有中国元素的纪念品,很快被一抢而空,只好加班加点在当地又生产了一批,结果满大街都能看到这种小物件,几乎人人佩戴,出租车上还装饰了中国的小国旗。这股热潮在展览结束后一年的时间里还在延续。此次展览甚至还带动了当年萨格勒布的经济发展,索利奇回忆说:“展览期间访克游客比往年多了许多,街上餐馆爆满,商店里都是人,萨格勒布市当年旅游收入因此增加很多。”

        中克文化交流在此展后进入了新阶段,克罗地亚很多人开始对中国文化感兴趣,不少学生在观展后希望能去中国学习。此后,该美术馆又举行了明清文物展、丝路展及当代中国展等,每一次都受到当地民众的欢迎。

        谈起文化交流在今天如何延续的话题,白发苍苍的索利奇和年富力强的韦克林都若有所思。索利奇坦言,1984年中国古代文物展大获成功有其特殊的历史条件,当时人们获得信息的渠道有限,了解中国文化的愿望非常强烈。如今情况虽然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克罗地亚人对中国的了解还需要继续加强,并探索符合时代特点的文化交流方式。韦克林说,经济合作是当今中克文化交流的新动力,两国只有加深了解,才能推动合作,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无疑为中克交流提供了广阔舞台。

        正如时任克罗地亚共和国总统彼得里奇在1984年中国古代文物展开幕式上致辞中所说,文化交流已成为国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相互了解并互相尊重,才能对人类命运承担起共同责任。相信30年后的今天,中克文化交流会再次在克罗地亚刮起“中国风”。

        (本报萨格勒布7月6日电 本报驻萨格勒布记者 张智勇)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