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文化部文化产业司、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北京市文化局、国家大剧院及英国皇家歌剧院共同举办的国家大剧院“高级舞台技术与管理大师班”正式开讲,采取“北京—伦敦”两地开班、双城授课的方式,所学内容也不是“ABC”的入门课,而更像是“MBA”的高端课,新颖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得到业界的认可,也让剧院管理人才培养的问题再次成为关注焦点。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各地文化建设意识的加强,人们逐渐认识到大剧院的诸多益处:它既可以成为地标性建筑,代表一个城市的文化形象,又能丰富人民群众的艺术生活,推动文化产业的繁荣。基于这一认识,自本世纪起,兴建大剧院成了很多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的重点,一批大剧院如雨后春笋涌现出来。据统计,2010年至2013年,全国已建成和将建成剧院达40家左右,平均每年要建成十家大剧院。仅北京西城区天桥演艺区,到2020年就将建成拥有50个演出剧场群的演艺集聚区。如此之多的大剧院忽然落成,也把一个尖锐的问题摆在大家面前——剧院专业人才的“软件”建设与硬件严重不匹配,很多剧院没有足够强大的管理能力,无法对大剧院进行现代化的管理。
剧院是综合性很强的艺术机构,内部架构相当复杂。比如国家大剧院,就有21个部门、17个专业系统、118个科组的组织架构,专业涉及112个专业。光是舞台管理,就涉及灯光、音响、技术、统筹等方面。由于缺乏相应的人才培养机制,我们的舞台技术管理人才都十分匮乏,能了解演出生产规律、懂得舞台技术、精通项目管理的高级人才更是凤毛麟角。在巡演任务多的时候,有的舞台管理人员为了赶场只能飞来飞去,导致演出成本攀升。
放眼全国,除中央戏剧学院开设了专门的舞台管理专业外,相关领域的人才培养几乎为零。各高校毕业的学生能直接参与到这个工作中的也不多,因为艺术类院校主要侧重于艺术和设计方面的人才培养,学生对舞台技术需要的工科知识相对匮乏;而工科类院校毕业的学生虽然具有工学基础却没有舞台演出实践经验,只能边做边学,积累舞台工作经验。国内目前的舞台管理人员大都来自两种渠道,一种是半路出家,从演员、技术人员等行当过渡转型而来;另一种是师傅带徒弟,以“传帮带”的老法子培养接班人,整个行业都缺乏系统化、专业化、科学化的培养体系。
实际上,在欧美舞台技术管理的专业培训已持续多年,一些行业协会与剧场、艺术院校、生产企业携手,不仅有为剧场输送针对性人才的职业培训,而且也有为在职人员提供的各种继续教育和跨专业职业培训平台。而在我国,这样的培训机构几乎没有,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尝试采取以下几种发展模式:一是由行业协会牵头开展职业认证体系,并设计相应的培训课程和职业等级认证制度;二是可由特定的剧院和艺术类、技术类高校联合,开展“订单式”培养,或者开设相应的更具有实践意义的课程;或是由像高级舞台技术与管理培训班一样,通过政府的支持和剧院的实践平台,联手世界知名表演艺术机构的优势资源,一同培养剧院高级管理人才队伍,为全国演艺行业的健康发展持续“造血”。
(作者为国家大剧院舞台技术部副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