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如火如荼进行的巴西世界杯,再次引发了大众对体育的热情。熬夜看比赛,为自己喜欢的球队呐喊助威,为进球数量的攀升而欢呼,人们完全沉浸在这场体育盛宴之中。每逢体坛盛事,人们对体育的热情高涨,体坛“黑马”、赛事风云、榜单起落,甚至球场“乌龙”都使得人们引颈而望。然而,作为体育大国,我们的国产体育电影却尚未形成气候。体育题材的电影作品寥寥无几,而且良莠不齐,其他艺术形式的体育题材也是少之又少。在中国体育事业和电影事业都在迅猛发展的当下,国产体育电影用什么才能拥抱自己美好的未来,值得探讨。
经典之作千呼万唤难出来
《百万宝贝》《最长的一码》《一球成名》……提及体育电影,80后、90后能脱口而出的多半是一串外国电影的名字,而对国产体育电影知之甚少。纵观中国电影史,所有体育题材的电影加起来不过40部左右,且多属于“古董”级别。
其实,体育电影在中国不是新生事物,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就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影响。作为中国体育电影的开山之作,孙瑜导演的《体育皇后》于20世纪30年代问世,填补了电影题材的一大空白。新中国成立后,《女篮五号》等以“谢晋风格”为主的一系列体育电影作品涌现出来,成为几代人心中永恒的记忆。
新时期以来,体育电影得到快速发展,质和量都有了大幅提升,出现了《沙鸥》《黑眼睛》《乳燕飞》等经典之作。尤其是《沙鸥》,堪称中国体育电影的典范,成为中国电影百年百部优秀电影评选中唯一一部上榜的体育题材电影。这一时期的体育电影与其说是电影业发展的要求,不如说是“时代的选择”。在改革开放之初,电影将体育作为切入点,对如火如荼、蓬勃发展的社会生活进行展现讴歌,以呼唤、拥抱的姿态展现中国人朝气蓬勃、热血奋进的时代风貌,这些电影作品获得了业界及评论界的认可。但遗憾的是,除了《沙鸥》等少数影片获得成功以外,绝大多数体育电影在文化和商业层面未能有所建树。
自1990年北京亚运会以来,中国体育事业获得迅猛发展,但这一红火态势并没有带动国产体育电影的发展。相反,能为观众熟知的作品屈指可数。《黑眼睛》《女足九号》……虽然体育电影也尝试与喜剧片、儿童片等其他电影题材和类型结合,但仍难以实现“突围”。
青春励志不应是唯一主题
细数近年来票房、口碑双丰收的国产影片,其中鲜有体育题材的身影。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中国首次超越美国,居金牌榜榜首。2012年伦敦奥运会和2014年年初的索契冬奥会上,中国又在许多体育项目上取得突破,屡摘非强势项目的桂冠。中国俨然成为国际体坛的“大国”。中国电影产业也在这期间实现了高速发展,叫好又叫座的影片不断涌现,市场票房成绩更是捷报频传。然而,与体育事业和电影事业发展的迅猛态势相比,体育电影却是“千呼万唤难出来”,口碑与票房兼备者不多。
周星驰执导的《少林足球》、周杰伦主演的《大灌篮》、林超贤导演的《激战》……近几年,一些商业电影开始借鉴好莱坞体育片的成熟路线,在偶像化和娱乐化上寻求新的发展机会。这些电影形式多样,内容各异,然而对体育精神的内涵诠释尚显不足,无法在观众心目中留下长久深刻的印象。
与过去数十年一样,现在体育电影的主题仍然多以励志为主。虽然其间也会融入对人物性格、命运以及亲情、友情等情感的刻画,但故事仍流于“努力突破”“取得成功”的套路,很多情节高度相似。创作者还无法设置更多更好的社会议题,无法引发观众的广泛思考,话题的单一性、情节的单向性使创作思路走入了窄巷。与世界优秀体育片相比,国产体育电影在质量与深度上还有很大的差距。
每逢大型体育盛事,社会各界对体育题材艺术作品的需求在短时间内急剧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电影界对体育题材的集中创作。2008年就有奥运官方影片《永恒之火》以及《筑梦2008》《一个人的奥林匹克》《买买提的2008》等一批体育题材影片相继出现。然而,盛会一罢,这股体育电影创作热潮也如过眼云烟,无法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态势。
矫正电影体育理念上的偏差
中国体育电影的式微与一些创作者存在体育理念的偏差不无关系。美国人认为,要想成为一个真正的男人,必须在橄榄球赛场上进行磨砺;在英国,运动就是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习惯,人们认为热爱体育运动的人更加有魅力。而很多中国人的体育理念更多是一种“只看结果,不计过程”“唯以胜负论英雄”的观念。学校的体育教育也多以“达标”为目标,竞技体育则更多是为了拿金牌,为国争光。
电影《沙鸥》中,沙鸥因为没有获得金牌,在归国的轮船上将银牌投入了大海,这种艺术处理方式就值得商榷。中国体育更多地注重团队意识,使国产体育电影少了一抹个人英雄主义的色彩,所以运动员形象多是在疯狂、封闭、压抑的状态下训练。不是说不要宣传为国争光,但运动员作为个体勇于超越自我的做法同样值得赞颂。体育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让人体验并享受拼搏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实现个人价值和祖国荣誉的高度统一,亟待电影人的努力和探索。
多种因素致体育电影创作缺位
国产体育电影的困境与中国电影的产业环境有关。就目前而言,中国电影仍处于发展阶段。除了体育电影,包括动作片、爱情片、警匪片、恐怖片在内等诸多电影类型尚未形成较为成熟的创作机制和运作方式。
体育电影难成气候,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市场环境的影响。中国体育电影的目标受众偏向于青少年观众,然而目前中国主流观众群的年龄为二三十岁的年轻人,简单的励志主题或固定的叙事套路无法满足他们的观影需求,从而限制了国产体育电影的发展空间。
总体来说,国产体育电影创作的缺位,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资金投入不足,创作者缺少创作平台;没有创作平台,就缺少好剧本;而剧本质量差,就无法拥有观众缘;没有观众的支持,当然就没有商业回报;没有商业回报就不会吸引来新一轮的资金投入,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随着近年来中国电影产业产能持续提升,体育电影面临着崭新的历史契机。趁着巴西世界杯的热情之火还没有熄灭,国产体育电影是时候好好思考未来了。
(作者为《现代教育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