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6月27日 星期五

    文化评析

    儿童故事片被遗忘,谁当反思?

    作者:罗容海 《光明日报》( 2014年06月27日 02版)

        7月将至,中小学生即将迎来漫长的暑假。除了学习、旅游,很多家长都希望能够在假期中带上孩子,去电影院看几部轻松好看而又有意义的儿童故事片。然而,要在今年大片云集的暑期档中找到一部适合孩子观看的影片,却并不容易。

        事实上,暑期档中儿童电影尤其是儿童故事片缺席的状况已经持续多年。以刚刚谢幕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为例,虽然今年首次专设了“儿童电影周”,然而播放的8部影片,几乎清一色是外国动画片,如《飞机总动员》《木偶奇遇记》《圣维克多镇的公鸡》等。

        与中国先后成为世界第三大电影生产国和第二大票房国家的红火景象相比,我国的儿童电影尤其是儿童故事片几乎成了被遗忘的角落,并陷入了越冷清越被冷落,越被冷落越冷清的怪圈。20世纪的《三毛流浪记》《祖国的花朵》《小兵张嘎》《闪闪的红星》和《飞来的仙鹤》等儿童故事片佳作频出的盛况不复存在,以至于去年国家向青少年推荐的100部优秀影视片中,21世纪出品的儿童故事片寥寥无几。

        儿童故事片承载着一个时代和一代人的形象和记忆。当看着可怜可爱的三毛、英勇机智的潘冬子长大的70后、80后,再也无法带着自己的孩子在银幕上找到新一代青少年的印记时,谁当反思?

        首先自然是中国的电影人。儿童综艺节目如《爸爸去哪儿》,儿童动画片如《喜羊羊》系列、《熊出没》系列取得丰硕成绩已经告诉我们,儿童题材故事片不是没有市场,而是没有足够创新、足够吸引人的好作品,这种状况亟待改变。诚如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厂长江平所言:“希望让中国的孩子看到自己民族的电影。”当此儿童故事片萧索之时,既需要政府部门像支持国产动画一样,在投资、制作、审核等多方面给予儿童故事片扶持,也需要编剧、导演、演员等众多电影人本着公益之心大力支持。在这方面,希望不久前成立的中国电影家协会儿童电影工作委员会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

        更深层次上讲,我们的教育界,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也该进行反思,到底我们的孩子身上有什么故事。无论国内国外,大凡优秀的儿童故事片,都不纯粹地讲儿童的小圈子、小事件,而是常常把儿童置身于社会大环境中,让儿童与时代同呼吸、共成长。如三毛的故事,与旧上海各阶层的浮沉紧密联系在一起;小兵张嘎的故事,与恢宏的抗日战争融为一体;新加坡最卖座的儿童故事片《小孩不笨》及续集,将儿童生活全面介入新加坡教育制度改革、经济危机和社会问题等多重冲突之中。但我们的教育,或者将青少年过度保护起来,处处呵护,造成与社会的隔离;或者让青少年沉浸在文山题海之中,迷失在各类辅导班里,毫无社会生活可言。没有社会生活就没有故事,没有故事的童年,又哪来的儿童故事片呢。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