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棋至中盘,如果说这半年留给中国电影最大的成果是逾百亿元的票房,最大的惊喜是一系列对电影产业的扶持政策的话,那么可能最大的创新就是关于电影融资的问题了。
面对互联网对经济环境的改变,关于中国电影应该拥抱互联网的声音此起彼伏,包括娱乐宝、众筹等在内的新兴电影融资方式尤其受到市场关注。过去的电影融资模式需要投资商或银行,而新兴融资模式告诉人们,所有的影迷粉丝,所有对电影产业感兴趣的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的方式投资到他们看好的影视作品中。
当前我国电影业主要以股本融资为主,即投资者出资制作电影,投资者来自于各行各业,他们聘请电影创作和经营管理人员,负责监制、导演、发行影片。一般来说,聘用人员不承担投资经营风险,由投资者对影片的风险负责并享有影片利润。但是我们看到,电影是一个高风险行业,这种投资的盲目性往往伴随着较高的失败率。数据显示,每年院线公映的影片只占生产影片总量的不足1/3,相当一部分电影的出路是被电影频道低价收购或无声无息地被市场淹没。这种模式更容易青睐大制作、名演员,有些并不专业的投资者片面地认为这些因素会带来电影票房的成功,但事实上却常常事与愿违。
更重要的是,那些具有创新精神和专业素质的年轻人制作的一些小成本电影,由于在票房和院线资源上的优势不明显,在融资方面很难给出资方可靠的保障。有的中小影视企业为了筹集影视拍摄所需要的资金,不惜冒险去办理高利率借贷甚至是民间借贷,融资难成为中国电影产业持续良性发展的一大屏障。
众筹模式的兴起让电影市场对融资的便利性充满期待。这种看似相当理想的电影融资模式究竟会在多大程度上革新传统模式,改变国产电影的融资环境?仔细分析不难看出,“娱乐宝”投资者不管电影票房如何,都将得到7%的预期收益,产品的购买者并非真正的投资人,因而没有机会真正分享到优质影视项目的超额投资回报,其归根结底还是一款金融理财产品,只是变了一种“玩法”。目前来看,这种方式要成为电影融资的主流方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国外成功的经验证明,如果产品没有新意,在众筹平台上就很难吸引注意。尽管国内众筹平台“点名时间”上已经出现过《十万个冷笑话》、《大鱼·海棠》这样的影视类“众筹”人气项目,但绝大多数项目感兴趣的人并不多。更何况,影视行业投资属于高风险投资业务,有很高概率给投资者带来损失,并不适合追求低风险固定收益的普通投资者。
面对快速增长的国内电影市场,难道包括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不应该一展身手吗?然而这种对接却在执行中并不尽如人意。长期依赖固定资产抵押进行评估放贷的传统银行,对电影这种文化产品的盈利和风险预期尚未形成完善的评估体系,使其在对电影产业的支持方面显得犹豫。相比之下,拥有几百年商业电影发展史的美国好莱坞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电影投融资体系,税收的优惠、门槛的降低吸引了大量保险资金、养老资金和私募基金加入到电影投资大军,很多美国银行和金融机构对中小电影企业甚至独立制片人都有专门的贷款支持产品。目前美国电影公司对中国市场虎视眈眈,相关的金融机构也正随之而来。这些金融机构利息相比国内更低、手续也更便利,深得国内电影公司的青睐。
国内电影产业融资难归根结底是信用担保体系的缺失造成的。电影产业想要获得充足的资金支持,首先影视企业要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信用体系,提升信用水平,从而使投资者和信贷金融机构看得清、有信心。这方面可以借鉴国外影视的经验,由政府、影视企业共同出资,组建针对影视投资项目进行评估的公司,配套成立相应的影视担保公司,拓宽影视行业融资渠道;也可以建立创业担保基金,用来满足影视企业不同发展层次的需要。同时要整合、引导、完善金融机构加快形成对影视项目进行资信评估和投资咨询的业务能力,进而建立完整的金融引导和控制链,配套以多种融资渠道和税收、利率等方面的优惠,整合各方面的资金资源,保证影视企业的正常运作。
互联网技术使消费者接触影视内容和制作的过程更加扁平化,这势必将放大电影本身的商业价值。由此,利用互联网技术创新电影融资方式和营销方式,带动整个产业快速发展将是大势所趋。当务之急是解决电影互联网融资领域信息不透明、风险提示不到位等问题,确保投资者风险和收益的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