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6月26日 星期四

    最美科技工作者

    科技为媒 绿山富民

    ——记河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获得者、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

    张宁 耿建扩 《 光明日报 》( 2014年06月26日   04 版)

        近日,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保国荣获河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并获得50万元奖金。站在领奖台上的他有着黝黑的皮肤、憨厚的笑容、朴素的衣装和长满老茧的双手,这些似乎都在诉说着这位56岁的“太行赤子”30多年来为秃岭披绿、为荒岗生金的奋斗人生。

        1981年2月,李保国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3月8日他就下乡进山开展工作。从此,他便致力于山区林业技术开发与推广,立志要让乡亲们脱贫致富。

        30多年间,李保国平均每年在山上“务农”的时间超过200天。为了获取绿化荒山的第一手数据材料,他详细记录了每一道沟谷的坡度、土质特征和植被情况。他垫上自己几万元的科研经费,在内丘县岗底村成功探索出苹果套袋技术,还手把手教会农民使用。

        从太行山到燕山,从富岗苹果到绿岭核桃,李保国用自己的辛勤耕耘和科学技术,点亮了山区农民的富裕路。他被村民们亲切地称为“李老师”“李财神”。

        经过他改造的山地不仅聚集了土壤和径流,还能种植板栗、核桃等高效经济林木,树木栽植成活率从原来的10%一跃达到了90%;按照他创造的聚集土壤、聚集径流的“两聚”造林理论,太行山区140万亩荒山由秃变绿;由他所示范推广的36项林业技术,累计增加农业产值35亿元,许多世世代代在荒山上“刨食”的农民因他而甩掉了贫穷的帽子。

        “生产实践需要什么,科研工作者就要因地制宜地学习、推广什么。”李保国说。他的板栗“双枝更新修剪法”、优质无公害苹果栽培技术等多项标准化林业技术,在与农技人员的交流中,在农技推广的培训中,通过通俗易懂的话语转化成了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李保国为百姓谋幸福的脚步从未停歇。他不满足于一亩山地效益不低于一亩良田的现状,“下一步,山地效益将是良田的1.4倍以上”。为此,他开发了干旱山区的高效循环利用技术,瞄准太行山区干旱阳坡充足的光热资源和自然阶梯优势,将平原区日光温室错季栽培技术转移到山区,使山地的土地利用率达到90%以上。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站在河北省科技奖的最高领奖台上,李保国认为,这才仅仅画上了一个逗号。

        “河北的山山岭岭都绿起来,父老乡亲都富起来,我的事业才算成功。”李保国完成的山区开发研究成果已有28项。他还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示范体系,建起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的示范基地,对全省的技术人员直接培训,让更多的人成为“李保国”,最终实现山区开发技术在全省的全覆盖。(本报通讯员 张宁 本报记者 耿建扩)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