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6月26日 星期四

    经济观察

    厘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

    新闻观察员 杨亮 《 光明日报 》( 2014年06月26日   13 版)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通过政府集中力量破解发展难题,快速冲破改革阻力,形成改革合力,实现了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中国经济能够持续高速增长30多年,这个过程中政府功不可没。但同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也出现了政府职能越位、错位、缺位,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问题,比如行政权力边界不清、行政权力错配、行政权力约束较弱等。

        简政放权、转变职能,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简政”,即解决机构职能交叉、政出多门、人浮于事、相互掣肘的现象,解决社会公共产品和服务提供不足、行政效率低下的问题。“放权”,则是解决对经济活动审批过多、审批程序复杂、审批周期长、效率低的问题。

        截至今年3月,本届政府已先后5次清理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共计416项。与削减审批事项同步的,是“权力清单”制度的建立。近日,国务院公开了国务院各部门行政审批事项汇总清单,涵盖60个有行政审批事项的国务院部门,各部门目前正在实施的行政审批事项共1235项。“法无授权皆禁止”的行政执法原则,从中央政府到地方全面铺开。

        简政放权,是“做减法”与“做加法”的有机统一。把该放的权力放掉,把该管的事务管好,处理好行政权力的“进退”问题。譬如,切断政府干预企业微观活动这只“手”,是做减法;加强政府公共服务这只“手”,是做加法。二者的有机统一,是政府转变职能的基础,是权力配置有序化的过程,也是激发市场活力、增强发展动力的过程。

        “放权”并不是放任,而是要加强事中和事后监督;“放权”更不是撒手不管,而是要依法管理。事实上,“放权”对政府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很多国家认为,政府不能撒手不管,应当适度地找平衡,一方面发挥市场作用,另一方面发挥政府的作用,政府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才是最佳境界。

        政府权力、职能是有边界的,它不是无限政府,而是有限责任政府。因此,政府不能只被动地当“守夜人”,不能像过去的“守夜人”那样不干预经济和社会,但干预也不可过度。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就是市场机制能解决的政府就不要干预,当市场失灵或有市场解决不了的问题时,如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等,就需要政府来解决。

        实际上,在简政放权的过程中,政府如果能够做到合理的有收有放,完全可以把市场带到更高效、更顺畅、更普惠的轨道上来,让市场更好地发挥作用。

        政府通过行政审批的改革,释放市场的活力,同时,行政改革和政府决策将通过约束、激励、引导、促进等方式影响着市场发展的方向,也决定着市场效益“蛋糕”的大小和分配。市场是“看不见的手”,政府是“看得见的手”,两只手相互搭配才能良性发展。

        我国行政体制改革从1982年启动至今,其一大成果即促进了政府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例如当年管理机械工业的部门共有9个之多,而现在代之以由协会进行行业自律管理。做好简政放权的加减法,一方面需要明晰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凡能由市场形成价格的都交给市场,政府不进行不当干预”;另一方面需要厘清政府与社会的边界,把政府包揽的一些社会事务交给社会。

        如果简政放权不到位,市场仍然门槛过高,则市场机制仍然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如果社会组织没有更多的自主权,那么社会组织也很难承担起社会赋予它的责任。所以,政府如何把该管的管好,把不该管的放出去,达到收放平衡,既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只有把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理清楚,激发起市场和社会的活力,经济社会发展才是良性的过程。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