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光明日报创刊65周年之际,作为一个光明日报驻地记者,我感到非常自豪。我深深体会到,在光明日报这个神圣的舞台上,只要坚持深入基层,贴近老百姓,就能实现自己的新闻理想。
基层有活鱼,有大鱼。湖南省宜章县是我走基层的蹲点县。2010年我推出“优秀乡村校长”李黎明;2012年,我推出一个人坚守狮子口大山保护生态的活雷锋刘真茂;今年5月,又推出信奉“老百姓是天”的退休老干部袁贤光。一个湘南小县,4年推出3个全国重大先进典型人物,可见基层不缺好新闻,缺少的只是发现的眼睛。
作为一个有大局观、有责任感的党报记者,要善于将基层发生的新闻事件与社会大背景结合起来,促进社会发展。1993年,我采写《举报人的命运》,促进了全国的扫黄打非;1994年,我采写《不许用人质手段处理经济纠纷》,成功解救被绑架了144天的小人质李振,促进了法制建设;2004年到2006年,我推出为民医生胡卫民系列报道,率先揭露医疗腐败,促进医疗体制改革;2012年,株洲市二医院护士何遥遭情绪失控的患者殴打后,拼死挽救意欲跳楼的患者的生命,我采写出20多篇连续报道,为缓解紧张的医患关系起到了积极作用。
老百姓当中有故事,老百姓喜欢听故事,我们要深入基层挖故事,带着感情写故事。2013年,常德临澧县农民沈昌健找到我们记者站,诉说他们父子35年研究油菜的故事。他的父亲沈克泉已经去世,研究出来的油菜良种得不到认可,一家人负债累累,难以为继。我及时捕捉这一感人故事,经过半年时间深入采访,完成了通讯《听油菜花开的声音》,又连续推出《春天的脚步深深浅浅》等20多篇后续报道,中央电视台及时跟进,全国网站、微博、微信大量转发,形成了声势浩大的正能量。沈昌健父子获得“感动中国人物”称号。《听油菜花开的声音》被评价为宣传中国梦的代表性新闻作品。中央领导同志在油菜花父子报道的反响材料上批示:“讲好故事,事半功倍。”这给了我们光明人极大的鞭策和鼓舞。
(作者为光明日报湖南记者站站长、六次中国新闻奖获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