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交通运输这片大森林里,密密麻麻地长满了各种带叶的树。在这横七竖八的密林中,生长并不容易,在青春时,显然是十分艰苦的,彼此间需要力量的较量与搏斗。有一棵树,初生于春,碧润于夏,健壮于秋,苍劲于冬。它巨大得像擎天的柱石,屹立于偌大的森林中,俯视着森林中的每一个角落。它的根部长成板状,一块一块地深深陷入地里,仿佛是艘万吨巨轮的舵,支撑着这巨擘,固如磐石;它的顶部如盆子低垂,碎骨好似繁花四散,奇花异草在树间争妍斗丽,组成一个奇异的空中大花园;它的身躯挺拔昂扬,没有丝毫悠游的逸致,也没有一点踌躇的迹象,它只是一个劲地拼命地向上长,朝着晴空,朝着雨露,朝着阳光……它,就是中国高铁之树。
戴荣里凭着“立学为民,治学报国”的人生态度和“心为平民,行为精英”的人生底色,在中国高铁引领世人飞翔在世界文明之路之时,恪守知识分子的良心,以国际视野和本土情怀潜心钻研高铁领域的堂奥,掇菁撷华,为我们打造出了这部高铁界颇具科普性质的报告文学——《最完美的抵达》。精读本书,你会发现,与其说是在阅读,毋宁说是在感受一场有力量、有温度的人文旅行,在追逐高铁梦的旅途上,我们不妨闲庭信步,且感受那被人文精神层林尽染的怡人景色。
其一,历史之情怀。作者用历史主义的笔触,在客观公正地梳理交通工具发展史之后,从高铁的诞生、高铁的发展(创新)、高铁的影响等方面,为我们全方位地展示了中国高铁的发展,也为以后的世人了解中国高铁提供了便捷的途径。其二,挫折之担当。作者以理性主义的态度直面“7·23”高铁事故,呼吁不可因噎废食、止步不前,而应该以一种谦虚、谨慎、人性化的态度发展高铁。其三,弱者之同情。面对农民工兄弟建设高铁却不能享受高铁这个“二律背反”的现象,作者立足于中国高铁健康发展的战略高度,指出:铁路作为一种公共服务设施,在建设的时候,一定要考虑这部分群体的利益,而不能为了高端而高端,要与群体的有效需求相适应。其四,生态之关注。在追求“绿色智能人文一体化交通”的过程中,作者指出中国高铁的生态之旅,既体现在高铁的建设过程中,又辐射至高铁形成的地域文化圈。在对文化生态和生态文化的分析之后,作者由衷地感慨:从环境生态到文化生态再到天人合一的人文生态的建设,中国高铁成为最完美的文化传递的火炬。
追逐高铁之梦,践行人文情怀。作者用诗一样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精彩绝伦的最完美的抵达画面,可谓高屋建瓴、气势磅礴。然而,尽管作者的初衷是打造成具有科普性质的报告文学,对于非理工出身的读者而言,可能会存在理解上的困难,毕竟,并非所有的读者都像作者一样文理兼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