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6月16日 星期一

    丝路遗珍·丝路精神 丝绸之路申遗——

    对丝路精神的敬意和传承

    李韵 《 光明日报 》( 2014年06月16日   01 版)

        开栏的话

     

        2000多年前,起始于西汉都城长安的丝绸之路跨越陇山山脉,经河西走廊沿绿洲和帕米尔高原通往中亚、西亚,甚至绵延到非洲和欧洲。千百年来,丝绸之路成为中西陆路交通、文化交流的大动脉,它所承载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精神薪火相传,在文明交流互鉴史上写下了重要篇章。2012年,中国和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对“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启动联合跨国申遗,申遗结果将于近期公布。本报今起推出“丝路遗珍·丝路精神”专栏,刊发系列报道,以充分展示丝路沿线的重点历史遗珍,传承和弘扬丝绸之路精神。

     

        2100多年前,一个叫张骞的陕西汉中人,受汉武帝委派,走出西安城门,跨过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木梁柱桥——渭桥,开始了一次彪炳千秋的“出访”。伴随着张骞出使西域的不朽传奇,“丝绸之路”开始进入国家史册。此后,沿线的国家和地区在见证它、感受它的同时,共同建造它、拓展它,并最终成为它的一部分。

     

        丝绸之路,世界最长的一条文化遗产线路。从沙漠到草原,从陆地到海洋,从游牧到佛教,从经济到文化,丝绸之路将世界连在了一起,它成为经济交流、文明互鉴的象征。

     

        如今,“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进入冲刺时刻,6月20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召开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将开始审议这一申报,其结果牵动着中国和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遗三国人民的心。

     

    创写历史的传奇

     

        丝绸之路,一条由马队驼队在戈壁中闯出来的道路。

     

        在这条路上,沿途的一个个古城竞相发展,一支支来自远方的马队驼队,带着印度、波斯、阿拉伯和欧洲的食物、玻璃、科技、艺术和宗教来到中国,又带着中国的丝绸、瓷器走向远方。随着商旅的驼队,僧侣也来到这里,甘肃境内那条壮观的石窟长廊就是最好的见证。这条路上,运输的不仅仅是财富,还有宗教信仰、文化艺术。

     

        在这条连贯亚欧的道路上,文化认同成为穿越时空的内在纽带。

     

        且不说中国丝绸为西方人装扮出了何等精致的生活,也不说佛教、伊斯兰教在中国获得如此众多的信徒;仅仅是中国餐桌上寻常可见的胡椒、洋葱、葡萄等这些名字带有异域色彩的蔬菜水果,还有西方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茶叶和瓷器,就足以看出这条路为世界文明带去了怎样的影响与变化。

     

        作为“贸易之路”“交流之路”“对话之路”,丝绸之路创造了一段近2000年的历史。而今,盛世中国要书写一段新的历史——去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时提出要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今年6月5日,在中阿合作论坛上第六届部长级会议上,习近平强调要“弘扬丝绸之路精神,促进文明互鉴”。

     

        今天,基于文化认同,我们与中亚国家携起手来,以申报世界遗产的形式,共同保护丝绸之路文化遗产。而此次中哈吉三国联合丝路申遗涉及的33处文物点,让文化认同找到了物质的载体。这样的认同感,给予“丝绸之路经济带”最好的历史支撑。

     

        明天,不久的明天,历经千年辉煌与沧桑的欧亚廊道,将成为新世纪一个以点带面、从线到片、区域大合作的经济纽带。

     

        有人说:“如果千年前的驼铃能摇响几个世纪的繁荣,那么今天来自强盛中国的召唤必将唤醒另一个传奇。”

     

    跨越千年的致敬

     

        这条跨越千年的道路,得到了世界的崇敬与尊重。

     

        198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启动“对话之路:丝绸之路整体性研究”项目,在世界范围再一次激发了人们对丝绸之路的兴趣,1990~1995年,又组织全世界丝绸之路研究的专家学者开展了五次国际性科学考察。

     

        2006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的积极协调下,中国政府和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等中亚5国联合启动了丝绸之路跨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

     

        2011年,因为丝绸之路庞大的规模,国际组织专家提出“廊道”的概念,对丝绸之路跨国申遗策略进行调整。经过多次协商,2012年最终确定中国和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报“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

     

        这段丝路,跨度近5000公里,形成于公元前2世纪,兴盛于公元6~14世纪,沿用至16世纪,连接了东亚和中亚大陆上中原地区、河西走廊、天山南北与七河地区4个地理区域,沿线包括了中心城镇遗迹、商贸城市、聚落遗迹、交通遗迹、宗教遗迹和关联遗迹等共33处,以及沿途丰富的特色地理环境。

     

        这段丝路,是贸易、交流和对话之路。它在东亚古老的华夏文明中心和中亚历史悠久的区域性文明中心之间建立起长距离的交通联系;在长途贸易中推动着大型城镇和城市发展;它与张骞出使西域等重大历史事件直接相关,深刻反映出佛教、摩尼教、拜火教、祆教等宗教和城市规划思想等在古代中国和中亚等地区的传播。

     

        不同的国家、不同的语言却拥有相同的记忆,中哈吉三国用联合申遗表达着对它的敬意。

     

    翘首以盼的成功

     

        斗转星移,岁月悠悠,拂去历史的尘埃,我们不得不看到,丝绸之路跨国系列申遗历时久、难度大,是前所未有的开创性项目。

     

        丝绸之路规模巨大、遗产数量种类繁多。如何将这个超大规模的文化线路遗产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是摆在国际社会面前的难题。

     

        别的不说,仅语言一项就是其他项目无法比拟的:中哈吉三国签署的协议文书涉及了中文、英文、俄文、哈萨克文和吉尔吉斯文5种文字。

     

        落实到每个申遗点,都包括保护规划的编制、文物本体的保护修缮、周边环境的整治、保护工程的实施、设立专门保护管理机构、颁布专项保护管理法规等大量具体庞杂的工作,甚至包括对当地群众的宣传,每一项都不容忽视。

     

        这是中国首次进行跨国联合申遗,无现成经验可供借鉴和学习。中国与中亚国家语言不通、体制机制不同、国家和社会各界参与程度不同,这些都为协调与沟通、统一推进申遗进程制造了不小的难度。

     

        虽然困难重重,但中国不仅圆满完成了本国的申遗工作任务,而且主动承担相应的国际职责,成为跨国申遗重要的推动力量。

     

        6月20日多哈时间下午,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申遗项目将接受严格郑重的审议。

     

        中哈吉三国人民正翘首以盼,盼望着申遗成功,这是对千百年来行走在这条路上的人们最好的告慰,也是对丝路精神最好的传承。(本报记者 李韵)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