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6月14日 星期六

    光明情结

    在复兴道路上展现火炬光明

    翟起滨 《 光明日报 》( 2014年06月14日   12 版)
    1964年3月12日,本报2版刊发本报评论员文章《让青春放出光辉!》

        按语:2014年6月16日,是本报创刊65周年的日子。今年4月召开的信息安全高级论坛上,在密码理论和技术领域工作近40年的中国科学院信息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翟起滨,讲述了自己与光明日报结缘的经过,并特别提到了这份报纸对青年科研工作者成长所产生的重要意义。本刊特刊登光明网记者田文姝整理的这位老科技专家的谈话稿,以纪念本报创刊65周年。

     

    光明日报像一束火种,在迷茫时代照亮了青春道路

     

        我从小生长在哈尔滨市。1961年,我读初中一年级,院子里搬来一户新邻居,听父亲说,他精通五国语言,在美国拿到博士学位。这位新搬来的殷宏喜叔叔因为眼睛高度近视,经常找我给他读《光明日报》。1964年初,我准备考高中,学校却动员学生干部带头上山下乡。当时我担任学习委员,内心为这件事情很苦恼。正好我在读报时,发现一篇评论员文章——《让青春放出光辉!》,就为殷叔叔读了两遍,其中许多段落深深打动了我,至今记忆犹新。文中讲:“革命的事业,创造性的科学和艺术事业,从来就是青年人在里面起重要推动作用的事业。”文章还例举了一些青年科学家的成才年表:

     

        牛顿(1642—1727)23岁发现万有引力,并且开始从事微积分学的创造,24岁被任为剑桥大学教授;莱布尼兹(1646—1716)20岁发表《结合术》一文,为近代数理逻辑的创始,27岁完成微积分学的建立;瓦特(1736—1819)23岁开始研究蒸汽,29岁发明蒸汽机;爱因斯坦(1879—1955)26岁发表《狭义相对论》,36岁发表《广义相对论》……这些科学家完成重大发明、取得重要学术成果时都还很年轻。

     

        当时,我意识到《光明日报》的这篇文章太重要了。因为在20世纪60年代初,苏联从中国撤走了所有支援建设的专家,许多建设项目被迫停止,中国迫切需要自己的科学家和专门技术人才,这篇文章的刊发正当其时。

     

        读完《让青春放出光辉!》,我非常兴奋,第二天早晨带上这份《光明日报》上学。课间休息时,我迫不及待地与学校共青团总支书记辩论“读书和上山下乡的关系”问题,用文章中的观点把老师辩论得无话可答。回家后,我把这件事讲给殷叔叔听,他从我手中接回报纸,尽量把那篇文章靠近双眼,又亲自阅读了一遍,然后泪水不断流下。他跟我说,中国要强盛,没有国际一流的科学家不行。随后,他将自己珍藏的一本郭沫若译自英国科学家贝尔纳的书——《科学与社会》送给了我。

     

        《光明日报》的这篇文章像一束火种,在迷茫的时代照亮了我的青春道路。它激励我继续努力读书,立志考上大学,成为一名国家需要的专业人才。这份报纸对我的成长,乃至很多中国青年的成长都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独立思考、实事求是,光明日报影响了我的人生观

     

        此后,我也成了《光明日报》的忠实读者。1964年8月,我开始读高中,经常去报刊门市部买《光明日报》,上面登载的文史哲和自然科学史方面的资料令我受益匪浅。

     

        我的人生观确立与《光明日报》的熏陶密切相关,它登载的内容总能让人不断思索问题。比如,1964-1965年期间,《光明日报》登载了当时的中央党校校长杨献珍在中央党校的报告,探讨哲学领域“一分为二”和“合二为一”的关系,这在当时引发了一场激烈论战,但杨献珍的讲话带给青年学生的思考非常之多。

     

        坚持阅读《光明日报》,使我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我在“文革”中坚持自修大学课程,从哈尔滨古旧书店买来无线电专业教材,磕磕绊绊地自修了高等数学、电工学、无线电发送设备等科目。虽然没读过大学,但是我于1972年4月通过考试,被当时的解放军洛阳外语学院录用,成为一名大学教师。

     

        改革开放初期,《光明日报》发表了影响全中国的重要评论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更显现出它是一份讲究科学、实事求是的报纸。我一直坚持一个信条,科学研究不讲权威,只讲证据,实事求是,这也正是我的学术思想。

     

    青年人要有投身创造性科学和艺术事业的勇气

     

        《光明日报》是一份主要面向知识分子、服务知识分子的报纸,而知识分子群体无疑在国家社会建设与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人问我,作为一名以科学研究为奋斗目标的知识分子,特别是刚刚在科研事业上起步的青年人,应当如何在当今多元化社会中找准定位,实现自我发展呢?

     

        事实上,青年人都懂得他们肩负着国家未来发展的重任。然而,具体到个人就有许多难解的问题。我遇到许多很有天分的年轻人,他们努力钻研技术,也想将事业定位在这个技术方向,可是一连串的非专业问题总是给他们带来麻烦。

     

        世界上的技术强国都有崇尚技术发明的文化,而且这些国家的科学巨人几乎没有一位当过官员,甚至连大学校长、院长也没有当过,诺贝尔奖获得者也几乎是清一色的普通教授。所以,我想跟一些有抱负的青年人说,为了实现向科学进军的理想,牺牲点个人利益是值得的。青年要有必胜的信心,要用自己的奋斗改变现实的落后文化。同时,国家、社会也应当为青年尽量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让他们可以自由发挥所长,而不是在最年轻有为的时候,每天忧虑怎么去租最廉价的房子,怎么去讨好老板给自己加点工资。

     

        当年《让青春放出光辉!》一文所指出的前景应当重提,青年人要有投身创造性的科学和艺术事业的勇气,也要有专注力和耐心去逐步推动其发展。这样的先进观念、精神在《光明日报》上面还有很多,我建议现在的青年人也要多读、多看、多思考。

     

        今年是《光明日报》创刊65周年,作为一名老读者,我在此送上真挚的祝语:《光明日报》65年来为中国进步作出了卓越贡献,希望它在未来中国复兴的道路上继续展现出火炬式的光明!

     

        (光明网记者 田文姝采访整理)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