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子心 中国梦
——《赤子报国志》采写体悟
本报记者 罗旭
“我希望能在自己年富力强的时候回来为祖国健康工作至少30年。”几天来,施一公的这句话一直感动着我。
大家都说爱国、愿意为祖国作贡献,但都是现实中的人,先顾及自己的事业发展、家庭生活也无可厚非。过去几十年中,在国外功成名就、事业发展势头正好的一流人才中,有几个能说出这样的话,并能真正做到在“年富力强的时候”全职回国,把自己的人生与祖国捆在一起,荣辱与共?
这一点,施一公做到了。王晓东、潘建伟和丁洪做到了。越来越多的海外华人也做到了。
《赤子报国志》栏目中采访的这4位“千人计划”专家,都是各自领域的“牛人”,享誉世界学术界。在所从事的专业领域,他们各自精彩。一流成果、重大荣誉,对于他们来说,已属太平常的事,写稿时为控制篇幅,需要下大力气压缩这些内容。
现在回想起来,这4位科学家身上还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他们的赤子心与中国梦。
他们的中国梦,什么样?
施一公说:“推动中国生发出能够培养大师的肥沃土壤。”潘建伟说:“做量子信息科技的世界领跑者。”王晓东说:“为创新人才提供自由生长的环境。”丁洪说:“做世界一流水平的科研。”
为了心中的中国梦,王晓东打破科研院所“铁饭碗”,采用全员聘用制。目前,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800多人,包括王晓东在内,所有实验室主任都是5年一聘,如果通不过“5年大考”,就必须离开。
因为心中怀有中国梦,“即使在中国做着和美国同样的事,在自己的祖国也会开心得多。”施一公说,“回到清华后,我每天早上都很激动,又是新的充实的一天,又可以做很多事情。”
赤子心,何处见?
在他们的行动中。回到清华的这几年,施一公的工作状态可以用“疯狂”两个字来形容,每天睡眠不超过6个小时。他说:“如果不这样,对不起回国后注视我的眼睛。”为了做铁基高温超导体的实验,丁洪专程飞到日本一个长期合作者的实验室,8天中只回旅馆睡了两个晚上,其他时间都在实验室里度过。
在他们的成果中。施一公的研究成果于2010年、2011年连续两次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2012年被美国《科学》“年度十大进展”重点引用并入选“2012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潘建伟在国家支持下,于2011年底启动了世界上第一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的研制、发射工作,并于2013年启动了千公里光纤量子通信骨干网工程“京沪干线”项目。
在他们义无反顾的取舍中。2008年,施一公放弃美国优厚的生活待遇、科研条件和美国国籍,带领妻子儿女全职回清华大学工作。彼时,他在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的实验室占了整整一层楼,科研基金每年达200多万美元。学校还资助他购买了500平方米的独栋别墅,外带1英亩的花园。
当然,如果不是有着对祖国这种挚爱和投入,“运气”也不会如此眷顾他们。即使是潘建伟的导师——量子物理学世界级大师塞林格教授,也难以实现发射量子卫星的梦想。但在中国的怀抱里,他的学生潘建伟带领科研团队,正在逐步把这个梦想变为现实。
30多年的改革开放,创造了“中国奇迹”,党和政府对人才的重视更让中国成为“人才磁场”。一个又一个、一批又一批海外人才正在投入海归大潮,他们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早已不再遥不可及,而我们就是实现这个梦想的参与者和见证者。这多么让人骄傲!”
无疑,他们的中国梦是清醒的,醒着的梦最真最美。
网友声音
@心晴:不缺席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不回避祖国发展的科技爬坡,这就是“千人计划”里那些“海归”最真挚的赤子之心。有宏观的大背景,也有动人的小细节,并在落笔处引而申之,把高层次人才归国奋斗和国家鼓励创新创业的人才政策这两者之间进行了“人和时代”的双向融通,道出了每个人都有出彩机会的中国梦之现实版。
@山奉:陕西的“三秦学者计划”、江苏的“双创计划”、北京的“海聚工程”……通过一个个“碎片”式的讲述,完整地还原上至国家、下至地方对人才引进的系统工程。光明日报点出了人才引进渐入佳境背后政府的苦心孤诣。看到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对于王肇中的那句“游子返桑梓,正是最需时”,作为读者的我也深以为然!
@温泉:在《赤子报国志》专栏中读到了一个细节,那就是国家对于高科技人才配套投入的“不差钱”。且看:施一公的每个实验室都配备足了启动基金;王晓东实验室有固定研究经费,不用去花心思拉课题、跑经费。报道中透露出的并非是政府的“财大气粗”,而是能“把好钢用在刀刃上”。有感于科技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硬通货,为国家在科技投入的大手笔击掌叫好!
@阿里郎:中国要成为世界一流国家的前提,就是要有用之不竭的一流人才。光明日报读懂了这个时代关切。相比于钱学森那一辈人的曲线回国,现在的海归们更像是骄傲回家。
@何员外:也许我永远都不能成为丁洪、成为施一公,但是我却能通过努力,做一个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光明网记者 宋雅娟整理)
英才会聚与梦同行
苗月霞
改革开放初,我国实行“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留学政策,一批又一批留学生走出国门,到世界各国学习先进知识和前沿技术。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留学生出国学习,也有越来越多的留学人员回国创新创业,成为新时期推动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人才支撑。
光明日报《赤子报国志》专栏,准确把握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留学回国工作的发展趋势,从归国创新创业的高层次人才个案切入,通过鲜活的案例报道,描绘留学回国人员的成功经验和感人事迹,反映了我国近年来人才政策实施和环境营造的成效。
留学回国人员是推进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人才队伍,党和国家历来非常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提出了“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发挥作用”的16字方针。比较改革开放初期的12字方针,“发挥作用”这4个字是对新时期留学回国工作提出的新要求。《赤子报国志》栏目的“报国”二字,正是留学回国人员充分“发挥作用”的效果,也是对今后一个时期留学回国人员的浓浓期待。
6月2日刊发的《王晓东:为中国科研创新探索新路》一文,开篇引用了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王晓东的话:“这里没有所谓的行政级别和编制,我们致力于为创新人才提供自由生长的土壤。”看似简单的一句话,既说明了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在考核评价和机构管理等方面实行的特殊政策,也反映了该研究所营造的“类海外”科研创新环境,这可为我国深化科研体制改革提供很好的借鉴。
5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外国专家座谈会上指出:“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留学回国人员工作的长期探索和显著成效,对今后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提供了经验借鉴。期待光明日报刊出更多更好的报道,积极发挥党报在实现“建立集聚人才体制机制,择天下英才而用之”战略目标方面的应有作用。
(作者系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国外人力资源研究室主任、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