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想学好,可是我向谁学?谁会来教我?”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庭审时的痛哭,深深打动了承办此案的重庆市大渡口检察院检察官梅玫。从那以后,她和7位同事做起了未成年人的“知心姐姐”。
这些检察官“知心姐姐”,被人们亲切地称为“莎姐”。“莎姐”拉开了大渡口全区性志愿服务的序幕。大渡口区委、区政府建立了“全员化、组织化、信息化、常态化”的党员义工队,在党员义工的带动下,全区检察机关的“莎姐”青少年维权岗发展到18个。此外,大渡口区还涌现了义渡天使、山城社工、晋愉梦想联盟等近20支志愿服务组织,注册志愿者接近常住人口的15%。
多样化的社会需求,始终是大渡口志愿服务的方向。区里定期组织志愿服务组织负责人、社工、楼栋长等,到重点人群、重点单位收集社会和群众需求,据此设置志愿服务岗位、开展志愿服务活动。2013年以来,党员义工共组织75个民生服务团、8支专业服务队和34支特色义工队,累计开展了1500多次解民忧、济民困的专场义工服务,解决群众实际困难2.6万余个,实现了志愿服务与群众需求的高度对接。山城社工实施“梦想书架计划”,为52所乡村小学建起了488个班级书架。
一项项志愿服务,虽是“举手之劳”,却使城市暖流涌动。茄子溪街道永丰社区有一个智障小姑娘,过去总是躲在家里,不敢与人接触。重庆理工大学志愿者来到小姑娘家中,一步一步尝试着与小姑娘接触。7天后,小姑娘和所有志愿者都成了朋友。志愿者们返校后,了解到小姑娘一到周末就坐在门口等后,就分期分批坐车过来和小姑娘做游戏,毕业后还经常打电话、写信询问她的情况。
志愿者们也常常被服务对象感动。大渡口区建胜镇四胜村村民李明学,2003年因脑溢血导致手脚残疾,丧失了劳动能力,团区委组织大学生志愿者照顾他和儿子的衣食住行。2013年4月,儿子突发疾病去世,悲痛欲绝的李明学毅然决定捐献儿子的器官,让5个危重病人获得了新生。
“‘举手之劳’就能温暖人心,温暖全城。”对于志愿服务,大渡口区委常委、宣传部长郭诏彬如是说。(本报记者 张国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