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6月12日 星期四

    两院院士:科技砥柱 创新灵魂

    齐芳 金振娅 《 光明日报 》( 2014年06月12日   04 版)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这是被习近平总书记誉为“国家的财富、人民的骄傲、民族的光荣”的群体。他们,是我国近六千万科技工作者的典范,在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和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科学精英,熠熠生辉

     

        6月10日,“中国人类蛋白质组计划”全面启动,这是继人类基因组计划之后生命科学领域又一重要的国际科学计划,它将绘制人类蛋白质组的“百科全书”,推进人类对生命奥秘的认识。这一计划的首席科学家,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贺福初。

     

        5月15日,中国工程院“智能城市建设与大数据战略项目研究”项目组赴大连市考察,就如何推动城市的智能化建设进行调研。组织院士开展战略咨询研究、为国家决策提供支撑服务是中国工程院的两大历史任务之一。仅最近4年来,工程院就组织立项了330个咨询项目,《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制造强国战略研究》等一批咨询研究成果为中央的科学决策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钱学森、钱三强、黄昆、刘东生、叶笃正、王选、吴文俊、袁隆平、李振声、吴孟超、郑哲敏、金怡濂、王小谟……这些名字镌刻在新中国的历史丰碑上,被一代又一代人敬仰。    

     

        从新中国第一张科技发展蓝图,到每一次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的编制;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建立,到863、973计划的出台;从完善学科布局,到坚守讲台教书育人……两院院士,代表着我国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最高学术水平。他们是各主要学科和技术领域的开拓者、领航人,他们在推动科技界出思想、出谋略、出成果、出人才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用坚实的科技基础奠定国家强盛之基,锐意创新、不断进取!

     

    定海神针,引领未来

     

        5月26日,就在院士大会召开之前,中国科学院学部在光明日报发布了《追求卓越科学》宣言。这一宣言直面我国科技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价值理念、行为规范和评价体系三方面,鲜明地表明了中科院学部的态度,在科技界引起强烈反响。

     

        从1980年起,中科院学部委员(1993年改称为院士)在报刊上两次发起关于科学道德问题的讨论;1997年,两院联合发出倡议《做物质文明建设的先锋 当精神文明建设的表率》,先后制定了相关院士科学道德自律准则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来规范院士自身行为;2007年2月,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学部主席团联合发布《关于科学理念的宣言》……

     

        今天,院士们的影响不仅仅局限在科技领域,更代表着一种科学精神,以院士们为核心而形成的“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正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吴孟超院士已过耄耋之年,可他依然坚守在手术台上。对他这种工作热情,秘书有些无奈:“他就爱做手术,就喜欢站在手术台上。”吴孟超却说:“只要我还干得动,就要做下去。”

     

        “事情不是一个人干起来的,需要一个团队前赴后继去完成。”中国预警机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王小谟院士不止一次提出,“人才储备非常重要”。正是得益于王小谟等一批研制预警机的前辈们对后备人才的培养和引领,中国第二代、第三代,直至如今的第四代预警机研究专家团队已经成长起来,成为我国军事电子领域的中坚力量。

     

        作为我国科学技术界、工程技术界的杰出代表,院士们犹如科技界的“定海神针”,在关键问题上表明立场、制定行为规范。

     

    坚守学术,以身作则

     

        近年来,在院士制度的实践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社会关注、科技界反映比较大、损害院士社会声誉的一些问题——院士增选中是否存在贿选行为?在科技资源的分配和竞争中,院士是不是拥有太多权力和优势?院士队伍学科布局和年龄结构是否合理?

     

        今年的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说:比如有时院士遴选受非学术因素干扰过多,有的地方和部门让院士称号承载了一些非学术的、带有明显功利性的负担,有的人把拥有多少院士当作出政绩的一个标志。如此等等,都背离了我国院士制度的本义,必须加以纠正。

     

        在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看来,改进和完善,是为了“坚持院士称号的学术性和荣誉性,坚持减少非学术因素影响的方向”。其实,院士制度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从1955年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1994年中国工程院建院以来,院士制度不断与时俱进,一直在改革和完善中。

     

        白春礼介绍,中科院学部主席团专门成立了研究小组,学部主席团和执委会多次召开会议,充分听取了各学部常委会和专门委员会意见,最大程度地凝聚了广大院士的共识,向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体系建设领导小组提交了中国科学院改进和完善院士制度的建议方案。

     

        “在院士队伍建设方面,增选工作是首要环节和重要基础。”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表示,工程院提出了“强化责任、履行职责,坚持标准、保证质量,严肃纪律、端正风气”的要求,进一步增强增选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提高增选工作的透明度、净化评审环境。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历史赋予中国科技界的崇高使命,院士们责无旁贷。

     

        (本报北京6月11日电 本报记者 齐芳 金振娅)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