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6月11日 星期三

    和田学生的“雪妈妈”们

    ——首都师范大学为和田培养学生侧记

    王瑟 《 光明日报 》( 2014年06月11日   06 版)

        “‘雪妈妈’来了吗?‘雪妈妈’来了吗?”

        日前,新疆和田地区墨玉县人民政府办公楼会议室外,十几位身穿典型维吾尔族服装的年轻人焦急地相互打听着。当确定“雪妈妈”没有来时,许多人脸上露出遗憾的神情。

        “我们离开学校一年多了,今天听说首都师范大学来人了,特别想见到她。在学校两年的学习生活,她给了我们许多关爱,让我们懂得了什么是人间大爱。”阿不都古丽的话代表了众人的心声。

        “雪妈妈”是学生们对首都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张雪的昵称。这些来自新疆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为什么如此牵挂她?故事还得从3年前说起。

        根据第一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和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的精神,2011年1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经与各援疆省市协商后决定,将2002年至2009年以来大学毕业但尚未就业的大学生送到内地19个援疆省市接受为期两年的培训。

        首都师范大学作为最先接受这批大学生的学校,2002年3月率先接收了和田地区32名学生,进行先行先试。由于时间紧,任务重,第一批学员来到首都师范大学时,学校专门租用校本部一所营利性宾馆,解决学生的吃住问题。

        回忆当初的情景,首都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张汝胜记忆犹新。“这批学员到学校后,我们首先对他们进行了一次汉语测试,结果最高分只有30多分,最低不到2分,如何教学,成为我们面临的最大困难。”

        对此,他们及时调整教学计划,根据学员的实际情况,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为每位学员寻找了一名在读硕士研究生,一对一地提高他们的汉语水平。

        已经回到和田,并在和田电视台工作的学员美克日拜·艾力笑着说:“第一次见到‘雪妈妈’是在我们到达北京的那天凌晨,3点多钟,她在火车站接我们。那一刻,我们消除了陌生感,感到她真像我们的亲人。特别感动的是,她还利用假期到我们家做家访,那么大年纪了,身体又不好,她还坚持走访每个学员的家庭,让我们和家人十分感动。‘雪妈妈’的称呼就是这样叫出来的。”

        “‘雪妈妈’身体不好,但她还是带着我们去了北戴河进行社会实践,让我们这些离海洋最远的孩子第一次看到了大海。那一天,我们高兴地在海边又唱又跳。”已经在乡幼儿园工作的学员阿不都赛买提·阿不都拉说起这件事时,眼里忍不住涌出了泪花。这个小伙子去首都师范大学前,最远的地方只去过新疆的库尔勒。一下子来到心中向往已久的北京,兴奋中不免有些担心:吃得好吗?住得好吗?过年过节怎么办?当他们来到首都师范大学后,这些担心都一一化解了。

        3年来,首都师范大学先后接受了新疆四批次600多名学员,占北京新疆学员的近一半。启动了“1+1互助成长”人才培养计划,教育引导新疆学员与在校大学生之间建立互相信任、互助成长的伙伴关系,进而增进民族感情,加强民族团结。

        此外,首都师范大学还为这些新疆学员做了许多事:建起了首个专门培养新疆学员的京疆学院;组织学员深入中央电视台等单位进行社会实践;六次深入和田乡村开展调研,制定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

        用首都师范大学京疆学院党总支书记林广成的话说:“我们就是要用首善之举,举全校之力,高标准、高质量地推进这项工作,真正把党和政府出台的好政策落到实处。”

        新疆大学生培养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刘相林感慨地说:“进行大学生培养计划以来,新疆共送出去2.3万名大学生,现在基本上都回到了工作岗位,受到用人单位极大好评。从我们回访可以看出,这些学员素质高、业务能力强,说明培养学校在他们身上下了很大的功夫,新疆人民感谢他们。”(本报记者 王瑟)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