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大选虽早已结束,但这次大选在欧洲掀起的波浪,却一直牵动着欧洲舆论的神经。欧盟迄今未能摆脱这次大选带来的尴尬。
尴尬之一是,谁将出任下届欧盟委员会主席的问题“卡壳”。这本来不是问题。代表中右翼选民的欧洲人民党推举欧元区主席、当了19年卢森堡首相的容克领衔竞选。容克不负众望,在大选中领导欧洲人民党赢得了28.23%的选票,成为第一大党。按西方的民主游戏规则,容克自然获得“组阁权”,将出任欧盟委员会主席。可《里斯本条约》又偏偏规定,欧盟委员会主席人选,须由成员国政府首脑组成的欧盟理事会“参考”欧洲议会大选结果提名。正是在这个环节,因个别国家反对,容克的提名遭遇“卡壳”。更令人费解的是,反对容克的声音来自欧洲人民党党内。英国、匈牙利、荷兰的政府首脑都表示,反对容克出任欧盟委员会主席,英国首相卡梅伦的态度还相当坚决。
奥地利方面披露,英国首相反对的理由是,容克是“欧洲统一的坚定支持者”,而主张退出欧盟的英国独立党在欧洲大选中成为英国第一大政党。此时,再支持容克出任欧盟委员会主席,无异于给英国的“反欧力量”拾柴旺火。在法国,右翼势力国民阵线在欧洲大选中也成为法国第一大党。鉴于英法政府面临的困境,也为化解容克“卡壳”的境况,德国总理默克尔提出了“一揽子提名”下届欧盟领导人的方案,避免了欧盟首脑会议的“僵局”。会议责成欧盟理事会主席范龙佩在6月底前拿出建议。“一揽子提名”至少应包括欧盟理事会主席、欧盟委员会主席和欧盟安全与外交事务高级代表的人选。
尴尬之二是,这次选举的有效性受到质疑。德国《时代》周刊主编洛伦索在一次电视节目中自曝,他有意大利和德国的“双重国籍”,在欧洲大选时,投了2次票。此事不仅让他收到了德国汉堡检察院发出的传票,更像引发了“滚石雷”,在欧盟各国激起了对这次选举有效性的怀疑。专家指出,欧盟不仅存在“双重国籍”,更有1360万欧盟公民生活在其他欧盟成员国。按欧盟的选举规定,他们可以通过“邮寄”方式参加本国的欧洲大选,也可以凭护照参加所在国的欧洲大选。虽每人必须声明只领取1张选票。但事实上,监督不到位,漏洞很多。奥地利联邦选举负责人施泰恩坦陈,“双重国籍,一人两票”的问题不可避免,欧盟层面缺乏相关法律规定。德国宪法法院前院长汉斯-尤根甚至公开质疑这次选举是否符合法治国家的准则。德国联邦议会已收到多起与“一人两票”有关的抗议,联邦选举审查委员会将着手调查。
尴尬之三是,应对欧洲的“反欧”势力困难重重。这次大选最引人注目的情况是,以“反欧盟、反移民”为政治口号的右翼势力在欧洲各国有崛起之势。在英国,主张退出欧盟的独立党得票28.73%,比5年前增加11.67个百分点,成为英国最大政党,而首相卡梅伦领导的保守党得票仅24.19%。在法国,右翼的国民阵线得票近25%,成为法国第一大党,而传统大党人民运动联盟和社会党得票分别仅为21%和14%。在丹麦,右翼的人民党得票23.1%,成为第一大党,执政的社会党得票20.5%。在奥地利,右翼的自由党得票19.7%,虽排名没有上升,却比5年前增加了7个百分点,是得票增长最快的政党。
此间专家认为,欧盟为大选做了很大努力,斥资1600万欧元支持竞选,想提升欧盟的“合法性”。但欧洲选民的态度,至少反映出两大问题。
首先,欧洲民众对欧洲政治较为冷漠。自1979年以来,欧盟选举的投票率持续走低。1979年9个成员国时,投票率为62%。1994年12个成员国时,投票率降到56.8%。1999年15个成员国时,比率再降到49.5%。2004年25个成员国时,比率为45.5%。2009年27个成员国时,比率为43%。今年28个成员国,投票率仅43.09%,与上次选举基本持平。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欧洲民众对欧盟无休止扩大的厌倦。有人在问,是要将欧盟建成欧洲人的共同家园,还是要将欧盟变为美国外交的工具?
其次,欧洲民众对欧洲传统政党较为失望,转而将票改投右翼或其他政党。面对全球化,尤其是金融危机、债务危机等给欧洲带来的冲击和挑战,欧洲的应对让选民失望。失业、紧缩、移民,已成为欧洲现状的客观写照。与此同时,欧洲正日益沦为滋生“反欧、排外”观念的沃土。这次大选为极右势力利用民间发泄对欧盟不满情绪并展示自身力量,提供了机会。
这次大选让欧洲政面临众多尴尬,但愿欧洲能正确理解选民想表达的信息。英国首相卡梅伦直言:“布鲁塞尔需要改变,不能再颐指气使了”。法国总统奥朗德也警告:“欧盟需高度关注法国欧洲议会大选出现的情况。国民阵线的胜利将重创法国与欧洲”。 (本报维也纳6月7日电 本报驻维也纳记者 方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