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天,多热话。辽宁省摄影家协会主席刘志超先生邀我观赏他的摄影新作。这位资深的学者型摄影家虽已年过花甲,但仍像年轻人一样背着沉重的摄影器材走南闯北,朝气蓬勃地进行创作活动,天山牧场、雪域高原、名山大川,乃至一些人迹罕至的地方,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一幅幅美图不仅折射出他厚积薄发的文化功底、独具慧眼的捕捉能力和图新求变的娴熟技艺,也是对他强健体魄的一种图说。刘志超告诉我,为了拍摄珠穆朗玛峰的美景,他曾登上海拔5000多米的大本营,在那里住了一宿。唐古拉山、梅里雪山他也去拍摄过。每一次登山摄影,都要背上几十斤重的器材,还要克服高原反应带来的不适,这既是对意志的考验,也是对体能的测试。刘志超深有感触地说:当你领略到“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意境,按下快门的一刹那,你就会感到摄影不仅是一门艺术,而且和体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从某种意义来说,摄影是一种文化体育,是一种健身之道。尤其是风光摄影,当你置身于大自然中,手持相机,记录奇妙的大千世界,都会给人以感官和心灵的愉悦,能够在摄影创作中实实在在感受到大自然的美,感受到这种健身方式的快乐。风光摄影就是用体能、用毅力、用心、用情、用镜头创作和记录大自然之美。他告诉我:在步入花甲之年后,更要把摄影和健身紧密地结合起来,第一步目标是摄影创作搞到75岁,然后再实现第二步目标,总之,生命不息,摄影不止。
对刘志超先生的“摄影是一种文化体育,是一种健身之道”的观点,我十分赞同。不久前我在长沙拜访了82岁高龄的湖南省摄影家协会名誉主席唐大柏先生,他的摄影人生也印证了这个观点。已是耄耋之年的唐老精神矍铄,思维敏捷,说话声音洪亮。他告诉我,每年都要登山好几次,每次两三个小时。身体之所以这么好,一个重要原因是得益于摄影记者的职业。
唐老退休前是湖南省摄影家协会主席、湖南日报摄影组组长。从1956年成为记者开始,50多年来,他一直坚持着用镜头记录历史。退休后的20多年中,他也没有放下手中的相机。1998年特大洪水,湖南是重灾地区。一个多月的大雨不停地下,湘江沿岸的堤坝到处都是泥泞,一些地段甚至有决口的危险。当时已经65岁的唐大柏,在40多天里,背着相机和他的儿子光明日报记者唐湘岳奔赴湘江沿线各地采访记录。2008年年初,湖南遭遇严重冰灾,郴州灾区最严重,连续多天停水停电。听到消息后,唐大柏又和儿子一同前去采访,将灾情和抗灾进展报道给关心的人们。他们摸黑爬山,穿梭在泥泞荆棘中。爬上山后,他端起相机,不停地捕捉着工人们抢修的镜头,一直到子夜才下山。唐大柏在灾区坚持采访了13天,拍了1200余张照片。父子合作的多篇新闻作品在《光明日报》《湖南日报》等媒体上发表,产生了广泛影响力。
对唐大柏来说,摄影不仅仅是体质上的磨练。面对数码摄影技术的问世,唐老与时俱进,购买了数码相机,还添置了电脑、扫描仪、打印机,用电脑来代替暗房制作照片,发稿也在网上进行。他一切从头学,告别熟悉的胶片相机改用数码相机,舍弃暗房采用电脑软件处理照片,这陌生的一切,对于一个当时已七十多岁的老人来说难度可想而知。经过不懈的努力,摄影数码技术上的一道道难关被突破了。2006年,唐老开通了博客,至今已发表800余篇博文,这些博文全是照片背后的故事,用于博客上的照片就有6000余幅,而其中的老照片都是他自己扫描制作的。虽然查找照片、翻阅文字资料、编写图片说明很需要时间,但是唐老却乐此不疲地去做,其中的原因,除了他的人生哲理外,以此来健身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一位摄影家说过,搞摄影要有民工那样的好身板。对此,我深信不疑。现在又有唐大柏、刘志超二位摄影家对“摄影健身”的探索,我更需以他们为榜样,提着相机走四方,快乐放眼大好河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