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6月07日 星期六

    传媒人语

    “互联网思维是媒体融合的关键”

    ——访北京青年报社总编辑余海波

    作者:郑子琳 《光明日报》( 2014年06月07日 10版)
    余海波近照

        中国的市场化纸媒如今正面临严峻挑战。“一方面,社会公共信息传播渠道多种多样,纸媒的渠道价值急剧缩水;另一方面,出于对成本控制和传播效果的追求,广告主改变了做法,不再像过去那样不计成本地一味相信大广播式的单向传播。”北京青年报社总编辑余海波认为,传统的“内容+广告”的商业模式已经没有多少优势可言,那些曾经令人骄傲的增长方式已经走到了终点,“未来无论如何,都要去重新构建我们的产品体系,重新找寻我们的态度,俯下身去提供用户需要并乐于接受的服务——对于都市报来说,不能生存,就一切免谈。”

     

    新媒体的媒体属性并未超出传统范畴

     

        记者:您认为,“新媒体”更偏向于“新”而不是“媒体”。作为在传统媒体领域摸爬滚打了多年的干将,你对新媒体这一新生事物怎么看?

     

        余海波:如果用传统媒体人的眼光来理解新媒体这三个字,它的核心是新,而不是媒体本身。因为,新媒体应用了新的介质、平台、渠道和新的传播手法,但在媒体方面的属性并没有超出传统媒体的范畴。它的传播手法、方式很新,但并没有给新闻报道本身带来突破性的变化,也没有对新闻的属性、媒体的本质定义做出实质性的丰富和突破,只是在平台和介质上有突破性的变革。

     

        什么叫大众传播媒介,什么叫新闻,我们先要搞懂这两个概念,才能探讨对新闻本质属性的理解。大众传播媒介经过漫长的演变和发展,之所以能够深刻地影响社会生活和社会进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是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机构所运营的信息传播平台,在信息的采集、制作与传播的过程坚守很多核心的东西——比如对新闻的终极要求是客观、真实地挖掘、呈现事实,在传播中充分考虑社会影响和社会责任。

     

    互联网思维才是问题的核心

     

        记者:你如何看待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的前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关键是什么?

     

        余海波:如果不改变思维和态度,媒体融合的前景就不容乐观。当前国内新闻界所做的媒体融合,特别是由传统媒体发起的媒体融合行为,做得很好的并不多见。有人说没做好是因为钱、技术或者别的什么原因,但我觉得最核心的问题是我们没有互联网思维和意识。如今,整个社会都在互联网化,而且正在快速地移动互联网化,而我们的思维还沉浸在过去传统新闻媒体的媒介文化和操作思维里,没能全部吃透移动互联网的精神实质,无法真正融入到移动互联网化的浪潮里去——一句话,我们还不能很自觉地运用互联网思维来面对这个社会。这样,当传统媒体与新媒体需要融合时,我们根本不了解什么是移动互联网,这种情况下想去融合,就太难了。所以说,钱、技术、人才都不是问题,关键是媒体的从业者、管理者是否拥有互联网思维,这才是问题的核心。

     

        记者:在传媒领域,我们应该如何理解互联网思维?

     

        余海波:移动互联网精神的精髓包括自由、平等、开放,以及在信息交互中融进彼此的服务。所以对于媒体而言,首先要改变的是态度和理念。过去做媒体的人都自认为是社会精英,在多年以来形成的单向传播模式下,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受众视为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而非信息发布者和信息丰富者。然而时过境迁,今天,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如此迅猛,传播和交互信息对于每个人都开始变得平等——没有谁必须听谁的,也不再普遍存在信息的主控者,更何况某些时候媒体可能并不比受众知道的多。此时,媒体必须平视我们的受众,找准他们的需求,真诚地为他们服务。如果没有这种态度,还不能放下身段的话,无论怎么融合发展,都不会有太好的前景。

     

    开放、平等的传播才有未来

     

        记者:一体化发展、全媒体创新是否为未来报纸发展的出路?在这方面你有什么想法可以与同行分享?

     

        余海波:北京青年报一直是市场化做得比较好的媒体之一,也是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国内媒体,客户端、微信、微博、网站这些新媒体品种我们也都有。但我认为,仅有这些还远不够让我们赢得未来,我们也在思考今后应该怎么做。移动互联网所带来的社会变革将解构传统的新闻媒介,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那么,如何在新的社会环境下构建新的媒体形态,是一个非常大的课题。我们也在尝试,到目前为止仍处于探索阶段。

     

        在移动互联网化的大潮中,新闻媒体除了从介质的方面去考虑未来,更应该从思维、思想和理念方面来考虑未来。毫无疑问,移动互联网会改变我们整个社会的交往、发展、运行方式,每个人都会被卷入其中,因此我们只能按照游戏规则来行事,开放、平等地生产与传播新闻。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拿不出更专业的水准和更贴心的服务去制作与传播新闻的话,那么我们作为媒体的存在价值也就不大了。(光明网记者 郑子琳)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