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6月04日 星期三

    青春挥洒在广袤的田野

    ——海南农信社小额信贷员的故事

    作者:王晓樱 魏月蘅 彭青林 《光明日报》( 2014年06月04日 10版)
    3月19日,海南省农信社大学生小额信贷技术员梁其聪(左一)和陈干(右二)在农户责任田里了解雷公笋种植情况。新华社记者 王自宸摄
    3月21日,海南省农信社大学生小额信贷技术员邱晓鑫(左一)和罗鹏程(左二)在农户家了解生猪养殖情况。 新华社记者 王自宸摄

        在海南农村,活跃着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大学毕业,没有贪图城市的安逸,果敢地投身到为农民服务、促农民增收的事业中。农村艰苦的工作环境没有浇灭他们的热情,他们每天骑着自行车奔走在乡间小路上,为农民送去发展生产最急需的金融服务。农民碰上假化肥、假种子,他们帮着联系有关部门定损索赔;农民贷款证件不齐全,他们跑腿帮着办理……很多农民给他们的评价是:不是大学生村官,胜似大学生村官。

     

    放弃繁华城市 到农村放飞梦想

     

        “考大学就是为了在城市有一份称心的工作,如今已经做到电视台栏目主编,却又要去农村工作!”回想起几年前父母的责备,海南省农信社的小额信贷员陈南威记忆犹新。

     

        身为“80后”的陈南威加入省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队伍之前,曾经是洋浦电视台的记者、主持人,连续两年获得“海南新闻奖”和“海南广播电视新闻奖”一、二等奖。2009年,当她决定参加海南省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技术员招聘时,遭到了全家人的坚决反对。

     

        但她认定,农村才是自己梦想开始的地方。

     

        梦想虽然丰满,现实却很骨感。这群怀揣助农梦想的大学毕业生在走村入户的过程中“磨破了嘴、跑断了腿”,换来的却是村民们的白眼。“主动找上门向农民发放贷款,这对当地村民来说是一个新鲜事物。很多人一开始都不信任我们。”说起往日的辛酸,姑娘笑着摇摇头。

     

        但这并没有把这些小额信贷员吓倒,他们每天都下乡走访村民,帮助村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手边活,一边干活一边宣传贷款。几个月后大家练就了各自与农民打交道的绝招:有的人教不识字的农民认字,讲网上的新闻和趣事,帮农民了解“外面的世界”;有的人和农民探讨、引进农业技术……

     

        渐渐地村民们开始接受这些勤劳又质朴的年轻人,同时也接受了他们所宣传的贷款业务,开始向他们申请贷款。

     

    工作再辛苦 也不喝农户一口水

     

        “在我们的团队里,每一位队员平均每天要走60公里,最需要小额贷款的农民,往往在最偏远的地方。”小额信贷员胡巧妮说。

     

        如此辛苦的工作,小额信贷员们却一直坚持不喝农户一口水、不抽农户一支烟、不拿农户一分钱。“大家都明白农民辛苦赚钱不容易。”小额信贷员梁其聪说。

     

        一开始,村民们都以为小额信贷员们只是做做样子。后来村民们发现,每个小额信贷员都能实实在在做到这一点。李有芳是万宁市的一名瓜菜种植户,去年12月,一场突如其来的特大暴雨导致他家损失惨重。为了能尽快恢复生产,急需用钱的李有芳拿着红包找到农信社的小额信贷员。“本来以为他们收了红包才会给我们方便。没想到他们不仅没收,而且连瓶水都没喝。我照样很快就拿到了贷款。”李有芳感慨。

     

        为了落实“不喝农户一口水”的承诺,每个信贷员自行车上都装着一个水壶。梁其聪告诉记者:“每天出发前我们都要给水壶灌满水,有时候要跑几个点水不够,半路就在饭店里面或其他社里面再加点水。”

     

    授人以鱼,不忘授人以渔

     

        许多小额信贷员一开始认为他们的工作就是简单的放贷和收钱,只要农户按时还钱就行了。随着工作的深入,以及小额信贷产品的不断丰富,他们逐渐意识到,小额信贷员还要懂得如何利用政府涉农部门的资源优势和政策优势帮农民致富,授人以鱼的同时,还要授人以渔。

     

        小额信贷员申红光被儋州王五镇枝根村村民亲切地称为“眼镜先生”。虽然早已不负责儋州片区的业务,但村民们对他念念不忘。“那会儿,申红光就是枝根村的‘代言人’,他虽然不是村官,但做的却是村官的工作,他说的话有时比村干部还管用。”瓜农王显后说。

     

        原来,2009年年初村里不少农户种的冬瓜得了怪病,藤蔓萎缩、霉烂,从未遭遇类似情况的村民们有些不知所措,眼看着当年的收成就要泡汤,大家心里都很着急。申红光得知此事后,马上和镇领导请来了儋州市农技中心的专家,找到了病因,对症下药后,冬瓜生长很快正常了。

     

        从这件事入手,申红光打开了工作的思路,帮农民仔细分析为什么冬瓜丰产不丰收,“因为独门独户的农民太弱小了,没有办法和市场上的老板谈价格。想要发言权,就要把小农变中农变大农,走向规模化……”申红光一语道破。于是,在五户联保小额贷款的基础上,他把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小额信贷进行有机结合,形成一个新的信贷贷款产品——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

     

        有了小额信贷的大力支持,枝根村冬瓜产业化之路越走越宽,现在已形成了以枝根村为中心的冬瓜种植圈,更成为儋州最大的冬瓜生产基地,产品远销上海、北京等地,村民们也盖起了一栋栋“冬瓜楼”。

     

        小额信贷员队伍从当初的5个人发展到现在的541人,已经覆盖了海南全省204个乡镇。6年来,他们坚守着“给农民放贷,教农民技术,帮农民经营,促农民增收,保农民还款”的理念,累计发放小额贷款超过63万笔,130多亿元,惠及农户高达51.8万户。(本报记者 王晓樱 魏月蘅 本报通讯员 彭青林)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